襁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iǎng bǎo。亦写作“襁緥”、“
襁保”、“襁葆”、“繦緥”。意思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指婴幼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出自《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swadding clothes] 亦写作“襁緥”、“
襁保”、“繦緥”、“襁葆”,葆,通“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旧说长一尺二寸至二尺,阔八寸左右。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亦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又如:襁抱(同襁褓,背婴儿用的
布幅或
系带);襁负(以布幅包裹幼儿于背上);襁褓物(指婴儿) 。
唐·
张守节《
史记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
《
玉篇·衣部》:“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
霍光以结发内侍,起于阶闼之间,确然秉志,谊形于主。受襁褓之托.....<
汉书霍光传>
“孩子刚出娘胎,刚一享受活动和伸展肢体的自由时,人们又重新把他束缚起来。人们用襁褓把他包着,把他放在床上这样睡着:头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两腿伸直,两臂放在身子旁边,还用各式各样的衣服和带子把他捆扎起来,连位置也不能挪动……”这段话出自二百多年前法国人所编的《
博物学》一书。如今,西方的孩子已基本不知襁褓为何物了,而襁褓仍然是中国孩子来到人世间收到的第一件礼物。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
黄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