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隼
隼科隼属动物
褐隼(学名:Falco berigora):是隼科、隼属的一种猛禽。体长约51厘米,翼展89-109厘米,体重430-860克。是一种中小型猛禽。有淡褐色胸羽和浅色羽毛两种色型。头部两侧为棕色,眼睛下方有一条传统的黑色泪线。上体从深棕色到浅棕色,与下体的白色形成对比。这种鸟的羽毛颜色多种多样,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腿较长,翅膀则较宽。
形态特征
褐隼体长约51厘米,翼展89-109厘米,体重430-860克。是一种中小型猛禽。这种鸟的羽毛颜色多种多样,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有淡褐色胸羽和浅色羽毛两种色型。从上体的深棕色到浅棕色,与下体的白色形成对比。一般来说,深棕色的上体与浅黄色或奶油色的下体形成对比。头部两侧为棕色,眼睛下方有一条传统的黑色泪线。生活在热带以北的褐隼羽色通常很黑,脸颊和翅膀下覆羽苍白。居住在澳大利亚中部的褐隼有一个完全清晰的顶部。
幼鸟类似于深色的成年鸟,但它们的尾部条纹不那么显著。脸、喉咙和后颈呈淡黄褐色。
褐隼与任何其他猛禽都不相似,但有些羽色非常黑暗的个体会与黑隼混淆,然而,黑隼有一个明亮的黄色鸟喙和腿而褐隼在这些地方由显示石板灰色。
栖息环境
从非常干旱的内陆地区到潮湿的沿海地区,褐隼几乎可以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所有类型的环境中。它们也生活在新几内亚,在那里被认为是山区最常见的猛禽。褐隼经常出没于开阔地带和农业区,特别是如果那里有稀疏的树木和电线杆,但它们更喜欢周围的树木繁茂的地区,这种自然栖息地甚至是灌木丛的内部。另一方面,它们避开最茂密、最茂密的森林。靠近内陆的城镇,该物种变得密度更大,并且可以更好地接近。它们可以全年占领同一领地,如果当地条件发生变化,也会进行一些短途迁徙。
生活习性
行为
褐隼通常是独居的,但也可以聚集多达100只的小群,尤其是在冬季,当它们在巴斯海峡进行短暂的迁徙时。褐隼第一年在澳大利亚西北部,3-5月很常见,这似乎表明来自该国其他地区的其他群体正在加入当地的种群。在昆士兰,6-7月时数量最多。这些地方性运动似乎与大量蚱蜢和啮齿动物的不合时宜繁殖有关。褐隼的性格相当懒惰,大部分时间都在栖息,但它可以飞得很快,尤其是在靠近地面的地方狩猎时。他喜欢山火,这样可以利用来捕捉蚱蜢。褐隼也存在于啮齿动物丰富的地方。它们对其他猛禽具有攻击性,可以攻击白头海雕大小的鸟类。在许多方面它看起来像一只大红隼。叫声粗厉刺耳。
食性
褐隼尽管具有快速而强大的飞行能力,但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猎物都是从地面捕获的。它们还吃腐肉,这会使它成为意外或故意中毒的受害者。褐隼很少猎杀小型鸟类,可能会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攻击家禽。通常在捕食时,常站在制高点上长时间等候,一看见地面上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幼鸟或受伤的鸟、爬虫类和昆虫,即猛扑而食。主要捕食昆虫和兔子大小的哺乳动物,偶尔也会猎杀受伤的幼鸟、蜥蜴和蛇。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繁殖方式
褐隼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繁殖,但最常见的:在澳洲南部是6-11月,北部是11月至翌年4月。大多数时候,它们使用其他猎鹰或乌鸦等大型鸟的旧巢,但有时也会用树枝建造自己的巢穴。有时,这种猛禽也会占据树干中的天然树洞,甚至仅仅把巢建于白蚁冢上。雌鸟每窝产2-6枚卵(通常3枚),雌雄亲鸟共同孵化和教育幼鸟。一般雌鸟负责大部分工作,而雄鸟负责提供育雏。孵化期30天,离巢期40-45天。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褐隼遍布澳大利亚,与澳大利亚红隼一起是最常见的猛禽。该物种也可以在新几内亚找到。总的物种数量规模估计为100,000只成体。
趋势证明:由于偶尔的迫害(射击或诱捕)和偶尔的猎物中毒或因使用杀虫剂而中毒(Ferguson-Lees和Christie2001),当地物种数量略有下降。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3 11:2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