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雀鹛(学名:Fulvetta cinereiceps )是莺科、雀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头顶至后颈褐色或灰褐色,上背烟褐色至栗褐色,腰棕褐色,尾褐色,外侧飞羽外缘白色或灰白色,邻近白色飞羽有几枚外缘黑色、端白,其余飞羽和覆羽外缘与背同色。颏、喉白色具暗色纵纹。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脚淡褐色。
指名亚种
前额、头顶、枕和后颈葡萄灰褐色,眼先暗褐色,头侧和颈侧乌灰白色。背、肩和两翅覆羽栗褐色或暗棕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棕黄色或黄褐色,两翅暗褐色或灰黑色,最外侧1-5枚
初级飞羽外缘银灰色或淡蓝灰色,6-7枚飞羽外缘黑色,其余飞羽外翱均为棕栗色或棕褐色,与背羽色基本相似。尾褐色或暗褐色,外翱缘以橄榄黄色。颏、喉、胸和腹乌灰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棕黄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脚淡褐色。
相似种
棕头雀鹛(Alcippe ruficapilla)头顶棕栗色具黑色侧冠纹,颏、喉无纵纹或纵纹不明显;
白眉雀鹛(Alcippe vinipectus)有白色眉纹;
高山雀鹛(Fulvetta striaticollis)头、背等上体灰褐色,头顶和上背具纵纹。区别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习性: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400-2800米的山地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针叶林、竹林和林缘山坡灌丛与沟谷灌丛等各种植被类型中。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多在林下灌丛、竹灌丛和山坡灌丛内,频繁地跳跃和飞来飞去,有时也下到地上活动和觅食,不时发出“兹、兹”的单调叫声。叫声为似山雀的cheep声。
食性:主要以
甲虫、
金龟甲、
毛虫、
膜翅目、
鞘翅目和
鳞翅目等昆虫及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蒿草等植物叶片、幼芽、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林下竹丛和灌木枝权上,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和竹叶构成,内垫有细根和黑色纤维。每窝产卵5枚,卵淡海绿色、被有紫灰色和褐绿色斑点,有时还被有暗褐色短纹,卵的大小为18-20毫米×15-15毫米。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