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山雀
鸟纲动物
褐头山雀是雀形目山雀科鸟类。成鸟额、头顶至后颈乌褐色,眼先、耳羽、颊和颈侧形成大白斑;上体褐灰色;飞羽褐色,外翈羽缘蓝灰色;尾羽褐色具黑褐色羽轴,除中央尾羽外,外翈均具有淡灰色羽缘;下体颏、喉褐黑色略杂有白色,其余下体污白色,有的两胁沾有淡赭色;虹膜暗褐色,喙黑色,脚铅褐色。
形态特征
褐头山雀雌雄羽色相似。各亚种羽色变化较大:东北亚种的额、头顶至后颈黑色沾褐,眼先、颊、耳羽和颈侧白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灰色或褐灰色。尾褐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外翈具灰白色羽缘,羽干黑褐色,飞羽褐色,初级飞羽外翈羽缘深灰色,次级飞羽外翈羽缘灰白色,先端白色,覆羽褐色,外侧羽片具较宽的赭褐色羽缘;颏、喉污黑色,胸、腹和下尾羽淡棕褐色,腹部中央色较淡,腋羽乳黄沾棕。其余下体白色。
西北亚种顶冠褐色,下体沾粉色;西南亚种顶冠黑褐色,下体带粉色。
西南亚种头顶至后颈栗褐色,上体赭褐色,翅和尾褐色,尾具棕色外缘、翅上覆羽同背,飞羽具赭褐色羽缘。颏、喉黑色,腹棕色,颊至颈侧白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脚铅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0-13克,♀9-12克;体长♂116-143毫米,♀115-135毫米;嘴峰♂8-11毫米,♀9-11毫米;翅♂60-65毫米,♀60-68毫米;尾♂58-65毫米,♀54-63毫米;跗蹠♂16-18毫米,♀16-18毫米。(注:♂雄性;♀雌性)(东北亚种)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间,也栖于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在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多分布在700-1800米中高山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有时可上到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针叶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冬季有时也下到低山沟谷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中。
生活习性
留鸟。除繁殖期间和冬季单独活动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余山雀混群,大群可多至100余只。常活动在树冠层中下部,群较松散,活动时个体间不时发出“Zi-her-her.her……’或“Zi-zi.her-her.her……”的叫声保持联系。性活泼,行动敏捷,在枝桠间穿梭寻觅食物,有时能倒悬枝头。为繁殖期间鸣声似“Diao-diao-diao-diao”或“Zou-diao.diao-diao”。
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约占84.2%,植物性食物占15.8%。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阿尔巴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的、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的、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荷兰、挪威、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乌克兰、英国。
来源不确定:韩国、西班牙。
中国
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和西藏。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3月下旬4月初开始配对,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个别也有晚至5月中旬的。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巢多筑于天然树洞中和树裂隙中,有时也有心材腐朽的树干、树桩和杨树、柳树等木质柔软的树上自己啄洞营巢。每个巢需11-14天才能筑好。巢呈浅杯状或碗状,主要由枯草茎、草叶、苔藓和植物纤维等构成。巢距地高0.8-5米,个别的可高达17.2米。巢的大小外径为7-11厘米,内径5-8厘米,高4-6厘米,深3.5-5厘米。用植物纤维、羽毛和兽毛等衬垫树洞内为巢,一般较疏松。一般于5月初开始产卵,每年产一窝,每窝产卵6-10枚,每天产一枚。卵呈白色,具浅红或肉桂色或红褐色斑点,钝端较多,有时形成环状;卵的大小为:16.8×13毫米,平均重1.4克。产完最后一枚卵后,约待1-2天才开始孵卵,孵卵工作仅由雌鸟担任,雄鸟衔食喂雌鸟,卵平均孵化12-16天出雏。雏鸟前期主要由雄鸟喂食,后期则雌、雄亲鸟共同喂饲,平均每天喂雏172.5次。雏鸟晚成性,雏鸟15.5-16.5天后离巢出飞。离巢幼鸟一般在巢区内活动1-2天,然后才随亲鸟远飞他处。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603项)。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poecile montanus.PBase.com.
Poecile montanus.The IUCN Red List.2018-02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0 11:4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