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名褐天牛,为
鞘翅目,
天牛科。遍布于中国各柑橘产区。寄主除柑橘外,也可为害葡萄、黄皮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6~51毫米,体宽10~14毫米。初羽化时为褐色,后变为黑褐色,有光泽,并具灰黄色绒毛。两复眼间有1深纵沟,
触角基瘤之前、额中央又有2条弧形深沟,呈括弧状。雄虫触角超过体长的约1/3~1/2,雌虫触角较体长略短或等于体长。前胸宽大于长,背面呈较密而又不规则的脑状皱折,侧刺突尖锐。
卵
椭圆形,长约3毫米,卵壳有网纹和刺突。初产时乳白色,逐渐变黄,
孵化前呈灰褐色。
幼虫
老熟时体长46~56毫米,乳白色,体呈扁圆筒形。头的宽度约等于
前胸背板的2/3,口器上除上唇为淡黄色外,余为黑色。3对
胸足未全退化,尚清晰可见。中胸的腹面、后胸及腹部第一至七节背腹两面均具移动器。
蛹
淡黄色,体长约40毫米,翅芽叶形,长达腹部第三节后缘。
生物学特性
褐天牛每2年完成1个世代。7月上旬以前孵化出的幼虫,次年8月上旬至10月上旬化蛹,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在蛹室中越冬,第三年4月下旬成虫外出活动。8月以后孵出的幼虫,则需经历2个冬天,到第三年5~6月化蛹,8月以后成虫才外出活动。故越冬虫态有成虫及2年生和当年生幼虫。田间在4~8月均有成虫出洞,4月底至5月初为盛期。成虫出洞后在上半夜活动最盛,白天多潜伏于树洞内,雨前天气闷热,出洞活动也多。成虫在5~9月均有产卵,但以5~6月产卵占多数。卵多产于树干上的裂缝内、洞口边缘及树皮凹陷不平处,每处产卵1粒,个别2粒。从距地面33厘米的主干至3米高的侧枝上都有分布,但以近主干分叉处卵的密度最大。初孵幼虫先在卵壳附近皮层下横向蛀食,开始蛀入皮层时,有泡沫状物流出。在皮层中取食7~20天后,幼虫体长达10~15毫米时,即开始蛀入木质部,通常先横向蛀行,然后多转为向上蛀食。幼虫的龄期不同,从洞口排出的虫粪也不同。低龄幼虫的虫粪一般呈白色粉末,并附着于被害孔口外;中龄幼虫的虫粪呈锯木屑状,且散落于地面;高龄幼虫的虫粪呈粒状,若其虫粪中杂有粗条状木屑,则幼虫已老熟,开始作蛹室。虫道长度当年生幼虫为10~20厘米,二年生幼虫为33~43厘米。在其化蛹前,在虫道上会咬出3~5个气孔与外界相通。气孔外面留有一层树皮未咬穿,但其上密布有蜂窝状小孔。
防治方法
捕杀成虫
根据褐天牛夜间活动及在树洞内交尾的习性,在成虫大量出现时进行人工捕捉。
树干涂白防止产卵
在4月份将柑橘树的主干和主枝涂白,涂白剂有:①水泥10千克、生石灰10千克、新鲜牛粪1千克,加适量水调成糊状。②生石灰20千克、硫磺l千克、敌敌畏0.25千克、食盐0.5千克、桐油0.1千克,加适量水调成糊状。也可在成虫开始产卵前(4月份)将包装化肥的编织袋裁成宽20厘米左右的条带,包扎距地面1米以下的枝干,防止产卵。
刮杀虫卵及低龄幼虫
6月份前后,在天牛产卵部位及低龄幼虫为害处,用刀刮杀。在6月中旬至7月份,及时剪除枯萎枝梢,并烧毁以灭幼虫。
钩杀或药杀老龄幼虫
在清明和秋分前后检查树体,发现有新鲜虫粪处,用钢丝钩杀。或清除虫粪后,用脱脂棉吸取药液,塞入虫孔内(也可用注射器注入)。常用的药液有: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5~10倍液,也可用卫生球(萘)的酒精(或汽油、柴油)溶液,每孔用量0.3~1毫米(依虫龄大小而定);也可每孔塞入0.3~0.5米的导火线,再点燃使其燃烧完毕;也可用中草药半夏的块茎或叶片塞入洞内。塞入药物(或燃烧导火线)后再用湿泥密封虫孔。
加强栽培管理
清除枯枝时,要凿平伤口,涂上保护剂,使其愈合良好;枝干上的洞要用水泥、河沙或黏土堵塞,使树干表面保持光滑。
保护利用天敌
褐天牛有多种寄生性天敌,其中以寄生于幼虫的天牛茧蜂和寄生于卵的长尾啮小蜂最为常见,对天牛的抑制作用显着。另外啄木鸟也是天牛的重要天敌,可加强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