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冠鹃隼
鹰科鹃隼属鸟类
褐冠鹃隼(学名:Aviceda jerdoni):为鹰科鹃隼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46-48厘米,体重200克左右。头顶红褐色而具有黑色的纵条纹。头顶有由2-3枚羽毛构成的长黑色冠羽,常常垂直地竖立于头上,尖端为白色,特点非常鲜明。
形态特征
褐冠鹃隼为中型猛禽。头顶红褐色而具有黑色的纵条纹。头顶有由2-3枚羽毛构成的长黑色羽冠,常常垂直地竖立于头上,尖端为白色,特点非常鲜明。眼先、头侧灰色。上体为褐色,喉部为白色,中央还具有黑色纵纹,其余下体棕褐色,具有宽阔的白色和红褐色横斑。飞羽上具有宽阔的暗灰色和黑色横带。尾羽为灰褐色,具有2-3道宽阔的暗色横斑和宽的暗色亚端斑,飞翔时极为明显。
雌鸟雄鸟大致相似但上体较淡,下体乳白色或茶黄色;颏、喉和胸具淡红褐色条纹,颏、喉的中央条纹不甚明显;额和头顶前面两边淡茶黄色,具红褐色条纹。余同雄鸟。
幼鸟似雌鸟。雄的幼鸟上体较暗,尾有4道,有时甚至是5道横带;羽毛基部具白色斑点。
虹膜金黄色。嘴铅黑色,具有2个齿突。脚和趾为黄色或蓝白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350克;体长460-480毫米;嘴峰29-30毫米;翅327-360毫米;尾210-244毫米;跗蹠35-40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区,常出没于茂密的森林中。
生活习性
留鸟,不迁徙。通常单独活动,主要在白天,尤以早晨和黄昏较为频繁,叫声低沉,在天空中翱翔,飞速缓慢。主要以蜥蜴、蛙、蝙蝠、昆虫和昆虫的幼虫等小型动物为食,但不攻击鸟类。
分布范围
原产地: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游荡:新加坡。
产地不确定:不丹。
中国仅有指名亚种,分布于广西、海南(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云南、湖南等地,为留鸟
繁殖方式
每年4-6月繁殖,通常营巢于高山森林中的树上。巢由枯枝和树叶等构成,每窝产2-3枚,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44-45.7毫米×35-37.2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3年2月,在云南保山市龙陵县,摄影师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褐冠鹃隼,这也是龙陵县首次拍到该物种。
参考资料
Aviceda jerdoni .The IUCN Red List.2015-04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3:5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