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盖鱼是裸盖鱼亚目裸盖鱼科裸盖鱼属鱼类,又名银鳕鱼、裸头鱼。鱼体相对较长而稍侧扁,呈圆筒形;头尖,口中大,上颌略长于下颌;齿细小,呈齿带,上下颌、锄骨、腭骨均具齿;头部及身体均被弱小圆鳞;背鳍分离,尾鳍深叉形。体背呈深蓝灰色或绿灰色,体腹灰色或淡色。裸盖鱼是长寿的深海鱼类,最高纪录达90岁。
动物学史
别称来源:裸盖鱼鱼体延长而稍侧扁,酷似鳕鱼,所以得名为“黑鳕鱼”,同智利海鲈鱼一起经常被称为银鳕鱼。
形态特征
成体长50-70厘米。
背鳍分开良好,第一个背鳍有19-27个刺;第二条背鳍有16-20条软刺,大小和形式均与肛门鳍相等,位置相反。肛门鳍带有3个刺和15-19条软刺,
胸鳍16。
鳃耙62-65。成体在上面是黑灰色或绿灰色;通常在上背部有轻微的斑点或链状图案;在下面变苍白。在30-61厘米处常呈绿色,背面有淡淡的条纹。15厘米以下的幼树是蓝色,上方是黑色。白色以下。偶有纯黄色、白化或其他异常颜色。
全长35-50厘米,体质量400-600克。体延长,梭型,体横断面为椭圆形,腹部较平直,背部呈弧形并向后收紧至尾部。眼中等,侧位;头中等大小,呈三角形;口前位较大,上颌略长于下颌,无颏须;口中牙齿尖锐,前颌和下颌牙齿前端为2-3排,向后逐渐变为1排,内侧上颌齿1圈;鼻孔两对,均位于眼前侧,其中靠前一对鼻孔较小,有膜覆盖,另一对鼻孔较大,无覆盖;眼较大,位于头两侧;舌肉质、灵活,伸直吻前端,上附有黑色素斑点。活体背部青灰色,腹部乳白色;背鳍2个,均呈三角形;胸鳍宽阔,腹鳍胸位,较小,臀鳍1个,尾鳍叉状;肛门位于鱼体后2/3处,后有泄殖孔;侧线色深,自鳃盖后缘开始至尾鳍,连续分布于体侧。
裸盖鱼全身被鳞片覆盖,除
鳃盖鳞为圆鳞外,周身均为栉鳞,且刺突极为明显,其多少与鳞片宽度相关,为3-20个。从外部形状上看,除侧线鳞为不规则长方形外,其它各部分鳞片多呈椭圆形;裸盖鱼从头部向后至尾部,其鳞片长宽比越来越小,即越靠近鱼体尾部其鳞片越宽,如前部侧线上鳞和中部侧线上鳞长宽比分别为1.25和1.15,前部侧线下鳞和中部侧线下鳞长宽比分别为1.25和1.13,前腹鳞和后腹鳞长宽比分别为1.83和1.39。同一纵切面上,鳞片长宽比为腹鳞>背鳞>侧鳞;鳞片色素主要分布于刺突周边,其含量从背部至腹部逐渐减少,如背鳞刺突周边色素斑浓密,腹部刺突周边几乎无色素分布。
裸盖鱼除有颌齿外,其咽齿也较为发达,均呈犬齿状;食道短而直,前后粗细一致;胃属于Y型胃,胃壁较厚,胃与肠道间具有4-6个指状幽门盲囊,长短不一;肠道明显分为前肠和后肠两部分,肠管较短,仅2个弯曲。
生活习性
幼鱼时期为浮游生活,随着其生长逐渐向深海迁移,当其生长至60厘米左右的成鱼时(约为6龄),将栖息于700-1000米的深海海底。
在1-5月份,水温逐渐升高,裸盖鱼摄食量及增重量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而增加,裸盖鱼消化吸收的能量中用于生长的比例较高,而用于基础代谢消耗的能量较少。在5-8月份,其摄食量及增重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水温的升高不利于裸盖鱼体重的增加,其用于基础代谢消耗的能量较高。8-12月份,其摄食量及增重量随水温降低而增加。温度降低到裸盖鱼生长的最适温度后,吸收的能量用于生长的比例增大,表现为体重的增加。裸盖鱼摄食、生长的最适水温范围为(10.6±1.1)-(12.6±0.6) ℃。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两侧,包括日本北部、勘察加半岛的白令海海岸、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州等海域。
繁殖方式
10-15年发育至性成熟,产卵期在春季,寿命可达100岁以上(最大为114岁)。
主要价值
裸盖鱼水分含量为69.92%,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总糖含量分别占肌肉湿重16.48%、10.64%、1.69%和1.27%。裸盖鱼肌肉(干样)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43.81%,其中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WEAA/WTAA)为40.6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WEAA/WNEAA)为81.74%,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肌肉氨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为2.51,接近人体的正常水平;鲜味氨基酸总量(FAA)为16.94%,占氨基酸总量的38.67%,高于中国北方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胱氨酸+蛋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6.35,属于氨基酸较为平衡的鱼类。裸盖鱼肌肉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UFA/SFA)为2.81,脂肪质量较高。此外裸盖鱼肌肉营养元素丰富,P和Zn含量较高,并富含VA、VB6和VB3。分析认为,裸盖鱼肌肉呈味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含量丰富,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