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裴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副社长,代表作品《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学术兼职
“全国高校质量监测研究会”常务理事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兼职编辑
获奖记录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学会建设突出贡献奖.2014
“基于科教结合的两段式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2014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获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2016
中国科学院
“面向一流大学的创新平台和学科建设模式探索”获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08
“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
书籍编著
《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勇立潮头扬帆前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年史稿(1978~201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年
论文发表
裴旭.国家学科制度视域下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的进阶理路与思考[J].出版科学,2020(06):5-11.
裴旭.转型视域下我国编辑出版学研究生教育之“三维”考察[J].科技与出版,2020(07):112-117.
裴旭,李芳宇.大学出版社教材出版中的多维协同机制探思[J].传播与版权,2020(05):156-158.
裴旭.大学出版社助力“双一流”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编辑,2020(05):28-32.
李金龙,裴旭,张淑林,李芹娜.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赓衍、结构变革及其治理启示——基于1981—2018年全国博招政策的历史考察与量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03):78-85.
张学谦,李金龙,裴旭,万明.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硕士研究生入学机会平等性测度及表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06):38-44.
张淑林,钱亚林,裴旭,李金龙.产教融合标尺下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的现实审视与推进路径——基于全国108家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03):77-82.
崔育宝,李金龙,裴旭,赵强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杰出学术人才培育评价[J].现代大学教育,2018(06):74-81.
张淑林,崔育宝,李金龙,裴旭.大学排名视角下的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现状、差距与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01):24-34.
崔育宝,李金龙,裴旭,万明.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完善论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1):23-29.
李璐,裴旭,张淑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调控机制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02):68-72.
张淑林,崔育宝,裴旭,万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7(02):29-32.
李金龙,万明,裴旭,张淑林.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政策变革及实践发展历程、特征与趋势[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6):8-12.
张淑林,李璐,裴旭.创新驱动 培养一流拔尖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2016(07):6-8.
万明,李金龙,裴旭.论研究生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4):40-43.
李金龙,张淑林,陈伟,裴旭.基于“毕业生群体”视角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3):1-5.
李金龙,李璐,裴旭,张淑林.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构的合用性、合法性与合理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2):14-18.
李金龙,张淑林,裴旭,陈伟.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9):30-34.
章婧,万明,张淑林,裴旭.营造质量文化氛围 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3):48-52.
万明,张淑林,裴旭.我国优秀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群体特征研究——以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群体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6):33-36+85.
裴旭.坚持精品定位,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中国科大深化研究生教育机制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研究生,2013(09):4-7.
程妍,裴旭.以学科交叉引领高校学科建设——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4):67-71.
张淑林,曹晔华,古继宝,裴旭.基础研究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2):35-38.
张淑林,万明,裴旭.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价值取向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9):1-4.
张淑林,陈伟,燕京晶,裴旭.集中资源 优化组合 建设研究生公共教学科研实验平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2):1-5.
张淑林,万明,裴旭.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策略探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1):11-15.
张淑林,裴旭,方俊,朱玉春.我国研究生导师聘任制的历史沿革和未来走向——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聘任制改革探索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17-21.
陈伟,裴旭,朱玉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有关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7):50-54.
燕京晶,裴旭,万明,戴耀华,江艳.经济危机背景下理工科大学女研究生就业观调查与分析——以合肥地区理工科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33-37.
燕京晶,裴旭,陈伟.多人口发展中国家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以印度、巴西、墨西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07):32-35.
张淑林,裴旭.理性面对争议 坚定走研究生教育发展创新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07):36-38.
裴旭,张淑林.校所结合: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典型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32-34.
张淑林,裴旭,陈伟.营造创新学术生态环境 构筑博士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5):13-16.
陈伟,张淑林,裴旭.大学排行榜如何从不成熟走向成熟[J].中国高等教育,2008(06):55-57.
裴旭, 王伟. 服务型研究生院模式初探——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积极构建服务型研究生院为例[J]. 中国研究生, 2008(3):52-53.
裴旭,张少华,张淑林,陈伟.基于“校所结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20-24.
石仿,裴旭,万洪英.创造力战略下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7(01):70-72.
张淑林,裴旭,陈伟.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 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7(02):38-40.
陈伟,裴旭,张淑林.对我国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27-28.
张淑林,裴旭.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 打造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品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7-8.
裴旭,张淑林,余芹.依托大跨度、多学科交叉的科技平台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研究生创新中心建设的实践理念定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6):12-14.
石仿,裴旭,崔峡.基于创造学理论的研究生知识结构完善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03):27-28.
张淑林,裴旭.遏制异化 推进“博导”选拔机制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13-14.
张淑林,裴旭 ,陈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06):9-14.
裴旭,张淑林.从国际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趋势评析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变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5(04):15-18.
裴旭,张淑林.理科主导型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现代化,2005(04):20-24.
裴旭,张淑林.理科主导型大学工程硕士教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40-43.
张淑林,裴旭.高校集约性学科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06):16-20.
裴旭,张淑林.研究生学术越轨行为与对研究生的“量化”要求[J].教育与现代化,2004(01):75-80.
裴旭,张淑林,万红英.浅析收费对研究生教育中责任主体角色转换和运行机制变革的影响[J].中国高教研究,2004(04):42-45.
陈伟,裴旭.关于大学排名有关问题的讨论[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45-47.
裴旭,张淑林.研究型大学中重点学科的评价探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3(04):52-57.
裴旭,张淑林.集中有限资源 选准突破口 促进学科交叉[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2):10-12.
张淑林,裴旭.关于我校学科点建设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2(04):43-48.
张淑林,裴旭.蓬勃发展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教育[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04):308-311+320.
裴旭.努力改进非全日制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J].教育与现代化,2001(04):68-72.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2:08
目录
概述
学术兼职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