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头蚴寄生于人体引起裂头蚴病,较多见。被寄生部位可形成
嗜酸性肉芽肿囊包, 致使局部肿胀,甚至发生
脓肿。囊包直径约1 ~ 6cm,具囊腔,腔内盘曲的裂头蚴可从1条 至10条不等。常见的有:1.眼裂头蚴病;2.
皮下裂头蚴病:可形成游走性皮下结节。
病因
裂头绦虫寄生于猫、狗、虎、豹、狐等动物小肠,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钩毛蚴,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虱吞食后,在体内脱去纤毛变为原尾蚴,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虱被第二中间宿主——蝌蚪吞食发育成裂头蚴,当蝌蚪发育为青蛙时,裂头蚴移居到蛙的大腿、小腿肌肉处寄生,如蛙被蛇、鸟等捕食,蛇、鸟成为转续宿主,若狗、猫等吞食受染的青蛙及转续宿主,裂头蚴就在狗、猫等终宿主体内寄生,发育为成虫。人有可能成为第二中间宿主、转继宿主或终宿主。
症状
本病是由
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寄生在人体所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成虫和裂头蚴均可寄生在人体,成虫对人的致病性不大,而裂头蚴寄生人体其危害性远较成虫为大。该病分布很广,但人体成虫感染少见,仅见于
日本、
俄罗斯等少数国家。我国在
上海、
福建、
广东、
四川、
台湾有少许散在病例报告。但裂头蚴病分布范围广泛,除亚洲各国外,
美洲、
非洲、
澳洲、
欧洲均有发现。我国李士伟于1936年曾报告5例,其中4例是用蛙肉敷贴创伤所引起;1981年
福建陈永康报告7例皮肤粘膜裂头蚴病;1982年金容鹤报告
延边7例皮肤裂头蚴病,均为
朝鲜族。现在我国已报告200多例,散布于20多个省市。
诊断
在流行区有吃生蛙、生蛇史及饮生水或用蛙肉、蛙皮敷疮、敷眼的病史,患处出现圆形、椭圆形游走性的皮下结节或肿块,则考虑有本病的可能。如取结节活检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治疗
手术切除裂头蚴在皮下形成的结节,务必要将虫体切除干净方可根治。也可向囊腔内注入40%乙醇2 mL加利多卡因2~4mL,5~10d一次,一般2~3次即可杀死囊内的裂头蚴,虫体死后可渐被吸收。
并发症
裂头蚴寄生在人体可发生在骨以外的任何器官和部位,其临床表现和严重性因裂头蚴的移行和寄生部位而异。最常见的部位是眼部、口腔颌面部、四肢、躯干及内脏。临床可归纳为四型。 (1)眼裂头蚴病较常见,多是单侧性,患者表现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微痛、奇痒、畏光、流泪或有虫爬感,在红肿的眼睑下或结膜下可触及游动性、硬度不等的肿块或条索状物质。如裂头蚴寄生在眼球可使眼球突出,并发疼痛性角膜炎、
虹膜睫状体炎、玻璃体浑浊、白内障、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 (2)口腔颁面裂头蚴病患处红肿、发痒,有虫爬感,皮下粘膜有硬结,常有裂头蚴逸出。 (3)皮下裂头蚴病在躯干、四肢、外阴等处出现黄豆大至核桃大、圆形、椭圆形、条索状或不规则的皮下结节或肿块,数目一般1~2个,隆出皮面,结节有弹性,触之有捻发感,局部有瘙痒,具有移行的特点。如有炎症可伴发疼痛和触痛,有时可出现风团,亦有的患者感染后可不出现任何自觉症状,能持续数年之久,有的皮疹可自行消退,但隔一段时间又复发。 (4)内脏裂头蚴病此型少见。可寄生于呼吸道引起咯血。寄生于消化道裂头蚴可侵入腹膜引起炎症反应。寄生于尿道、膀胱可引起泌尿系炎症。也能寄生于脑,可引起严重后果。
预防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在流行区不吃生蛙、生蛇肉,不饮生水,不用蛙肉敷眼及敷伤口。切生、熟肉的刀和菜板要分开。
相关药品
利多卡因
曼氏迭宫绦虫又称孟氏裂头绦虫,成虫主要寄生在猫科动物,偶然寄生人体。但其裂头蚴可在人体寄生,导致
曼氏裂头蚴病,其危害远较成虫为大。(注:例图为经手术从一例用蛙敷眼后的患者眼部取出的裂头蚴。)
曼氏迭宫绦虫生活史中需要 3 个宿主。终宿主主要是猫和犬。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蛙、蛇、鸟类和猪等,多种脊椎动物可作其转续宿主。
裂头蚴感染人体的方式多为以下 3 类:
用生蛙敷贴伤患部 这是主要感染方式。在
东南亚一带,尤其是我国和
越南的某些地区,民间传说蛙有清凉解毒的作用,常将整只生蛙或去除内脏的蛙捣碎加入红糖后敷贴创口、脓疡、眼疾患处或治牙痛,若蛙肉中有裂头蚴,可自
伤口、正常皮肤、黏膜侵入人体组织中寄生。
吞食各种生的或未煮熟的肉
中国民间有吞食活蛙治疗
疮疖和疼痛的不良习惯;又有食蝌蚪以治皮肤病的习俗。在
延边地区,居民喜食半生的烤蛙或生蛙肉、蛇肉及猪、牛、鱼肉;
广东、香港等地居民喜食田鸡粥(青蛙广东称田鸡)或生炒青蛙肉及蛇肉,以上制作方式未能杀死寄生在肌肉深部的裂头蚴,而使人体感染。
福建某地一农民因患疥疮误信“仙方”而吞食 7 只小青蛙,后经手术从腿部取出裂头蚴。
误食感染的剑水蚤而患病 饮用生水或游泳、捕鱼时误饮湖水、塘水使受感染的剑水蚤有机会进入人体,原尾蚴从剑水蚤体内逸出,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内脏组织或迁移至肌肉皮下组织,发育为裂头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