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春秋时期,
燕军抗击郑军的
北制之战和郑抗北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较早运用袭击的作战行动。
中国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运用
骑兵集团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的远程
奔袭。明永乐年间(1410~1424),明成祖远征漠北,使用了装备火枪火炮的“神机营”,以奇袭和伏击战胜了瓦剌贵族的步兵和骑兵,产生了
火力袭击。
20世纪以来,随着新式武器、器材的出现和战役、战斗规模的扩大,诸军种、兵种协同实施的袭击被广泛采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广泛运用和发展了袭击战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对驻止而阵地尚不巩固之敌,运用奇袭战法歼敌;对运动之敌,运用伏击或急袭战法歼敌。如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中的
黄陂战斗中,用奇袭、伏击和急袭战法歼灭国民党军第8师4个团。
抗日战争时期的
平型关战役、
广阳战斗中,八路军都成功地运用了伏击战法。对敌交通线及其据守“点线”之敌,通常以部分主力军为骨干,充分发挥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作用,采取
破袭的方法实施攻击。
平汉铁路北段破袭战、
白晋铁路破击战和
百团大战中都成功地运用了破袭战法。
解放战争时期,袭击的规模不断扩大,并成功地组织实施了大兵团的破袭。1947年底进行的平汉路、陇海路破击战,历时10余天,是战役规模的破袭作战。
③快速机动,突然勇猛。通常在黄昏、拂晓、夜间,利用复杂气象条件和有利地形,迅速、隐蔽地接近敌人,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以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然猛烈地攻击敌人,速战速决速撤。组织与实施袭击,须综合运用兵力、火力、信息佯动等各种欺骗和伪装措施,切实隐蔽作战企图,力求选择力量薄弱之敌或者突出孤立、协调失灵之敌;重点袭击敌方侦察情报、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以及敌交通线、机场、港口、技术兵器阵地和后方补给系统等,破坏敌方整体作战能力,迅速歼灭敌人;对深入敌方纵深实施袭击的分队,以具有较强机动、突击能力和侦察定位能力的分队为主编成。接敌时,必须严格控制无线电发信和雷达工作,限制使用主动红外夜视器材;遇敌侦察、警戒分队时,在不暴露企图的前提下,力求秘密绕过,迅速、隐蔽地接近袭击目标,实施突然袭击。
未来
信息化战争中,袭击仍将被广泛运用,
空袭将成为袭击的重要手段,远程精确火力袭击、电子袭击将成为重要的袭击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