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袖(拼音:xiù)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袖”原作“褎”,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秦国《睡虎地秦墓竹简》,古字形从衣,𥝩(suì)声,后改为从“由”声。“袖”本义为衣袖,即衣服套在胳膊上的部分。用作动词时,表示将某物藏在袖中。
文字源流
形声字。“袖”以前写作“褎”,由“”和“𥝩”组成。“衣”表示字的意义跟衣服有关,“𥝩”读作suì,是“”的早期字形,此处表示“袖”的读音与之接近。“袖”另有一种字形为“褏”,改用“由”表示整个字的读音。
现代以“袖”作为规范字形,当是由“褏”演变而来。“袖”是个从衣由声的形声字。《释名·释衣服》中解释袖的名义说:“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由”即“由表及里”之由,是“从”的意思。“手所由出入”是说手从这里出入的地方,故称为袖。但这种说法别无旁证,具有主观随意性。
“袖”本义为衣袖,即衣服套在胳膊上的部分。与现代不同的是,古代的袖子很长,而且宽大,垂下时手不外露。正因为如此,曹植的《美女篇》中才会有“攘袖(挽起袖子)见素手”的描写。古代诗文中所谓“长袖”“修袖”皆言袖之长。还有“广袖”形容袖子的宽大。如《玉台新咏·汉时童谣歌一首》:“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由于古代的袖子长且宽大,当人情绪激动时,常做挥动、甩动衣袖等举动,也就是“奋袖”“拂袖”“挥袖”“振袖”等。例如《汉书·杨恽传》:“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卬(áng),顿足起舞。”元代王冕《冀州道中》:“饮泣不忍言,拂袖西南隅。”
古代袖子之长大,不仅可拂、可挥,还可纳物其中。基于此,“袖”由“衣袖”之义,又发展出“藏于衣袖之中”的意思。当然,袖子毕竟不是口袋,不宜放重物,一般为小巧之物,如手帕、扇子之类。明代宗臣《报刘一丈书》:“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这是把袖中所藏金钱送人。直到现代,人们还将小巧的物品称为“袖珍”。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八上】【衣部】似又切(xiù)
褎,袂也。从衣𥝩聲。
袖,俗褎从由。
说文解字注
“(褎)袂也”注:《唐風·羔裘》傳曰:“褎猶袪也”,蒙上章言之。褎引伸爲盛飾皃。《邶風》傳曰:“褎如,盛服皃。”《董仲舒傳》曰“褎然爲舉首”,《序傳》曰“樂安褏褏”,《生民》傳曰:“褎,長也”,箋云:“枝葉長也”,皆其義也。
“从衣,𥝩聲”注:聲蓋衍字,𥝩非聲。衣之有褎猶禾之有𥝩,故曰从衣𥝩。似又切,三部
“俗褎,从由”注:由聲。
广韵
似祐切,去宥邪 ‖ 由聲奥2部(xiù)
袖,衣袂也。亦作褏、褎。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 袖;部外笔画:5
古文:褏
《唐韻》似祐切。《集韻》似救切,並音岫。袂也。《釋名》: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亦言受也。以受手也。《後漢·馬廖傳》: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又《綱目集覽》:半袖,短袂衣也。《釋名》: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晉書·五行志》:魏明帝披縹綾半袖。
《廣韻》亦作褏、褎。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衤”窄“由”略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由”高。“衤”,㇇(横撇)与竖相接横中线下侧。“由”,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上侧。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5 22:59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