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科
袋鼠目之下的一个科
袋鼠科是双门齿目中的一科。体长130-150厘米,尾长120-130厘米,体重70-90千克;头小;眼大;耳朵长;面部较长,鼻孔两侧有黑色须痕;前肢短小而瘦弱;后肢强大,趾有合并现象;尾巴粗壮。因雌鼠腹部有一育儿袋而得名。
简介
有袋目的一科。共17属52种。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及其邻近岛屿。袋鼠科通常分为9个类群,即:鼠袋鼠、兔袋鼠、甲尾袋鼠、树袋鼠、岩袋鼠、小从林袋鼠、从林袋鼠、新几内亚林袋鼠和大袋鼠等。该科动物都适应跳跃生活,草食性除可树栖的树袋鼠外。由于具有类似反刍的消化,能占椐对其他大型哺乳动物不利的区域。
种族特征
大袋鼠分布于澳洲大陆和附近岛屿,是现存体型最大的有袋类,其中大赤袋鼠Macropus rufus体重可接近90公斤,大灰袋鼠Macropus giganteus体重也可接近70公斤,它们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袋鼠,并且是澳大利亚的象征。大袋鼠是双足跳跃行走动物的代表,跳跃能力强,速度很快。袋鼠是一些不同类别小型袋鼠的通称,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以及附近岛屿均有分布。有些袋鼠与大袋鼠同属袋鼠,体型和大袋鼠大体相似,类似于小型的大袋鼠。有些袋与大袋鼠体型略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体型最小的种类体重不到两公斤。树袋鼠起源于陆栖的袋鼠,由于适应了树栖生活,体型习性和陆栖的同类有了一定的差别,体型有些似熊,与其它袋鼠相比,前肢较长而后肢较短,和其它袋鼠一样,树袋鼠仍然保留了很强的跳跃能力,可以在树枝间跳跃很远的距离。树袋鼠分布于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及附近岛屿,少数分布于澳洲东北部,生活于茂密的热带雨林中。所有的袋鼠都是植食性动物,其中相对比较原始的成员以嫩叶为食,而比较进步的成员则食草。袋鼠是澳洲主要的大型植食动物,占据其它大陆上有蹄类的生态地位。
形状
身体的大小差异很大,体长23.5~160厘米;头小,尾长而被毛,基部变粗;后肢比前肢显著强大,前肢具5趾,后肢缺第1趾,第2、3趾小,并由皮层连接在一起,第4趾最长,第5趾次之;雌兽都有很发达的袋囊,内有4个乳头,但通常只有2个有机能。共17属52种。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及其邻近岛屿。
生活习性
本科动物除1个树栖的属——树袋鼠外,都适应跳跃生活、草食性。由于具有类似反刍的消化方式,能占据对其他大型哺乳动物不利的区域。在繁殖上也有特别的适应:雌兽在袋囊中有了幼仔以后,仍可交配受孕,但受精卵发育到100个细胞阶段就停止发育;如果袋囊中的幼仔死亡,胚胎则继续发育;几周后第2个幼仔又可降生。
分类与分布
袋鼠科是哺乳动物纲双齿门亚目的一科。全世界共有52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及附近若干岛屿,并被引入到新西兰。生活于森林灌木丛地带的灰大袋鼠和生活于草原地带的红大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动物,也是袋鼠科的代表种类,广为人们熟悉和喜爱。除此之外,袋鼠等。
分群
鼠袋鼠,包括5属,为袋鼠中最小的和最原始的类群。其中,麝袋鼠属后足具有发育良好的第1趾,前肢与后肢接近等长;短鼻袋鼠属、赤鼠袋鼠属、荒漠袋鼠属、长鼻袋鼠属尾短而裸,能缠绕用以携带筑巢的树枝。
②兔袋鼠,包括2属,即兔袋鼠属和条纹袋鼠属,它们能在低草中隐藏并适应跳跃生活,与兔类相似。
③甲尾袋鼠,包括1属Onychogalea,尾端具1角质距。
树袋鼠,包括1属Dendrolagus,适应树栖生活,前肢再次发展,约与后肢相等。树袋鼠与其他袋鼠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袋鼠后腿粗长,前腿细短,尾巴上粗下细;而树袋鼠前、后肢长度相近,爪子弯曲而尖利,适应在树上生活,以树叶和果实为生,别看它样子好像很笨,实际上跟猴子一样灵活,能从一棵树跳到10米以外的另一棵树。
岩袋鼠,包括两属,即岩袋鼠属和小岩袋鼠属。适应岩栖攀爬生活,足垫十分发达。
⑥小丛林袋鼠,包括两属,即短尾小丛林袋鼠属和红脚小丛林袋鼠属。喜栖于沼泽地区的草丛、灌丛和密林中。
⑦丛林袋鼠,包括1属,为中型袋鼠。较大袋鼠略小。
⑧新几内亚林袋鼠,包括两属,即林袋鼠属和山林袋鼠。
大袋鼠,包括1属Macropus,是有袋类中的“巨人”,体长可达1.6米,站立时高达2米左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4 02:07
目录
概述
简介
种族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