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英
原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袁振英(1894-1979)别名仲斌,曾用名震瀛、震英、无梦青年,号黄龙道人。广东省东莞县(今东莞市)温塘人。11岁随父去香港,先后就读于英皇书院和皇仁书院,开始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并深受影响。
人物生平
民国4年(1915),考入北京大学英文门(西洋文学系),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在《顺天日报》上发文反对袁世凯称帝。民国6年1月,《新青年》杂志从上海迁至京兆地方(今北京),袁振英成为杂志撰稿人。同年创建“实社”,出版刊物《实礼自由录》。于年底考取文科围学门研究生和英文门研究生,研究欧洲诗歌、戏曲和19世纪散文。民国7年,在《新青年》“易卜生专号”上发表《易卜生传》。其后,在城市青年中掀起一股“易卜生热”,持续数年。在为《新青年》撰稿期间,逐渐转向研究马克思主义。民国7年(1918)8月,袁振英在北京大学毕业,到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教书,次年3月,到菲律宾任教,兼作记者,帮助当地的南洋真社组建华侨T党,宣传无政府主义。民国9年年初,被菲律宾政府驱逐出境。返香港,任《香港晨报》编辑,不久回广州,任《民号报》《新民国报》编辑。5月,为声援广东学生反对袁世凯卖国的“二十一条”斗争,组织广东游东记者团,赴台湾、日本等地进行宣传活动。7月,回上海任《新青年》“苏维埃俄罗斯研究”专栏主编,兼任《劳动界》《共产党》杂志编辑,发表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同年8月,参加陈独秀创建的上海共产党组织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9月,创办上海外国语学社,教英文,培养革命干部和向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输送骨干。参与中国共产党纲领草案的讨论。同年年底,随陈独秀到广州,任粤语翻译。民国10年1月,出任省立第一中学(今广州广雅中学)校长,倡导并实行男女同校。《新青年》迁至广州后,继续负责该刊“俄罗斯研究”的编辑和撰稿。以“震瀛”为笔名,撰写和翻译大量文章、译作,介绍和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马克思主义理论。
民国10年(1921)8月,袁振英往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从此离开中共组织。民国13年9月回国,相继担任广东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武昌中山大学历史社会学系主任、农政部编译委员。民国16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事变后,袁振英回广州。次年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航空处编译处主任。因“共产党”嫌疑被关押半年,险被枪决。出狱后与香港受匡出版部合作,出版《实社丛书》。又先后任中央航空署编查科科长、暨南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教授、虎门军官教导队政治教官等职,曾在广东省立勃勤大学任教。日本侵略军(简称日军)占领广州后,袁振英避居香港,以教书和写文章为生。香港沦陷后,民国31年(1942)10月,返广州,在广东大学任法文讲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袁振英一度失业。1951年年底,由周恩来介绍,任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3年,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
1979年1月18日,在广州逝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07:0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