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即将死去的病人穿寿衣(俗称装裹,即装老的衣服)谓之
小殓,也叫初.殓。
基本概念
古代,衣尸为殓谓之裢。故近代给即将死去的病人穿寿衣(俗称装裹,即装老的衣服)谓之小殓,也叫初。殓。
按古代
儒家的定制,衣殓是分两次进行的,三日给亡人穿常服,谓之小殓;五日给亡人穿官服,谓之大殓。今人多以衣殓为小殓;
棺殓为大殓。而且,衣殓仅一次告成,并不待三日至五日。北京,乃至北方其它一些地区的人家,只要见病人已经垂危,无法挽救,势在必死无疑,就一定要抢在咽气之前,给其穿好寿衣。对于病人活着穿寿衣并不犯忌讳,反说这是以此进行冲喜,如果此举能将邪祟冲走,病人还有还阳的希望。还有的说,只有在咽气之前穿好寿衣,才算真正将衣服穿了去,得了后人的济。否则就叫没有穿去,等于赤身裸体地见了阎王。其实,就是趁着人未挺尸之前,身子不僵,便于给其穿戴。这是一种务实的做法,不过托信于神鬼罢了。
未从给垂危病人穿寿衣之前,先要给其净身
沐浴,按儒家的说法以示洁净反本之意。有着佛、道两教信仰的群众则说,沐浴的目的是不让亡人把今世的尘垢带入来世。或说是不让亡人把红尘世上所感染的污垢,带进天国。按《家礼》规定,沐浴用侍人。古代所谓侍人,即是指丧主之子弟及子弟之妇。男子当用子孙;妇人当用子媳、孙媳,但可用仆人辅助。近代的贵族,则完全委于仆役。沐浴时,先给病人洗脸,洗发,然后为之剃去前额和两鬓的发,后边不动,谓之留后。依次再浴上身、下肢.上、下各用一新毛巾拭之。并剪手足指甲,盛于小布袋,俟大殓时,放入棺内。其沐浴余水和毛巾,要掘坑埋掉,不能泼洒、抛弃于街巷。浴后,始由杠房伙友配合孝属给其穿好寿衣。
殓物样式
寿衣有于生前就准备好了的。一些老年人,选择有闰月的年头,在那个闰月里做好寿衣。暗寓哪年哪月也轮不上自己用这套寿衣,间接着寓意长寿。一般则是临死前才由他的儿孙们置办。过去,给亡人穿寿衣有其固定的礼制,这大体上是从商周时定型的。《仪礼士丧礼》对死者脸上盖的,手中握的,脚上穿的,身上裹的、盖的、系的,甚至寿衣的尺寸、式样、里、面颜色、图案,都做了详细的记述。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中,逐渐承传、演变。但总的特点是官民有别,官本身的品级有别。等级严格,不容错差。清宋京师的寿衣,是根据亡人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王公大臣死了,须按自身品级穿戴,谓之依制殓服。蟒袍、补褂和内衣均是丝绸面,内絮棉花。头上戴一顶小帽,帽上饰有镶嵌串珠寿字和红宝石的帽正,红珊瑚豆的顶子。因忌讳鸟兽羽毛入棺,官帽上不插花翎,衣殓时放于胸口;棺殓时,挪放于身旁。脚穿粉底朝靴,底下绘莲花图案。因为莲花是佛、菩萨的座位,亡人脚罡}c莲花,乃是取得道成佛之义。
一般民间普通寿衣,适用范围较广,小有官品者亦可用之。满人男用寿衣通常是蓝宁绸的袍子;红青(古铜)色的马褂,萍绉小棉袄、棉裤;内衣是白布裤褂;红青顶子的官帽(不戴,如上制);白布棉袜;宁绸青靴子;有元宝形的莲花头枕,但无脚枕。汉人男用寿衣一般为蓝色宁绸棉袍;红青宁绸马褂;内衣亦白布裤褂;头戴瓜皮小帽;脚穿白布棉袜;元口鞋,讲究的用
福字履(一种厚棉鞋,上纳有云头、圆寿字的花纹),鞋底绘有莲花图案;头枕金线绣莲花的平金枕;同时,还有同样图案的脚枕。此外,民间丕有自家制做的白布枕,其形状是中间凹下,两头翘起,状如雄鸡,左边做鸡头,饰以红冠,右边做鸡尾,谓之鸡鸣枕。取鸡鸣天晓,大梦觉醒之意二早时,汉族女人的寿衣,上身是红青(古铜)色的大襟褂子,下身是长及脚面的
夹裙子,其颜色有豆绿、深蓝、浅蓝不等,依亡人年龄而用。清代以来,无论满汉,女用寿衣以时装为多。一般均为棉袍,内有小棉袄、棉裤,多为蓝面红里。头戴蓝地红花的观音兜或垫帽。脚穿白布棉袜、
尖口鞋,其颜色有深蓝、豆青、豆绿不等。鞋的前脸绣着左蟾右鹅,中间是莲花图案。
寿衣无论内外衣,一律不钉钮扣。因为钮子和扭子谐音。所以,只钉飘带,取带子--后继有人之意。衣服料子不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衣服面子一般都用春绸、
湖绉,不用夏季衣料。件数必须是单数,避免重丧。以上这些都是为家运恒昌和子孙后代兴旺着想的。
凡属用于装老的鞋,都必须是布底,不准用皮底,更不准给亡人穿皮衣、皮鞋。说是免致亡人下世脱生为身上有皮毛,脚上有蹄的畜类。
礼俗讲究
衣殓时也讲究给亡人戴首饰,尤其是女人,头发上应有簪子、别顶、
耳挖勺,耳朵上有钳子(耳环、耳坠),手指上有戒指,腕子上有镯子。其质量亦分纯金、镀金、包金,等而下之的有银的。这完全是根据丧家的经济条件酌情使用。其中,还有所谓九连环,为不可少者,据说,这是呼叫鬼门关舟时用的,照例是由女儿花钱给打。旧时,一些老年妇女活着的时候,也有在头发上插个九连环的,不过,死后,多是执于手中。有的丧家为了防盗,不用
金银首饰,而是用一种檀香木制成的工艺品来代用。这种檀香首饰,寿衣庄有售,其价与
金银首饰不相上下。其品种亦有男用的搬指,女用的簪子、钳子、戒指、镯子还有檀香木的凤冠,过去只能是有爵位的才能戴。民国以后,则无此限。殓物还讲究铺与盖。亡人身上覆盖的一律称为
衾单,不能叫
做被子。因为被与背同音,民间俗说
背兴,即不幸也。贵族用九铺九盖,以示殓礼
优隆,次则七铺七盖、五铺五盖。平民用三铺三盖就很不错了。讲究的最后一层是铺白盖黄,谓之铺金盖银,认为这样,死者到阴间后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从俭者,遗体上仅以黄绸、.黄绫,或蓝色、青色衾单进行覆盖。大殓时撕下一块把亡人的脸露出来。客居京师的南方人则多用棉大衾,挖一领窝,露出亡人的头部。
前清王公大臣死后,奏上
遗疏,可由皇帝御赏
陀罗经被。虽说是御赏,只不过皇帝发一道上谕而已,除亲王、亲王福晋外,并不见得都颁发实物,还须丧家自己花钱去实。有时上谕迟迟不到,正逢暑热,亦只好及时入殓,等上赏颁到时,则蒙于棺盖之上。民国以后,任人可以使用。常见的陀罗经被是黄绫子上印着红色梵文经字,也有用白绫子印制的。据说,北京印陀箩经被只北城鼓楼东双盛染房后院一家,各寿衣店均有代售。当时,这种陀罗经被价格昂贵,一件上等克丝的(织字的):高达银元几十元,印字的也得好几元钱。一般人用不起。凡用陀罗经被的,都附给亡人一条黄绫子的路引(即冥国通行证)。有的给亡人掖在袖口里,有的随倒头纸一起梵化。
汉人一般不用陀罗经被,认为亡人如果生前不会念陀罗经,用了经被不但不能免罪,反能罪上加罪。所以,有的汉人是用整幅的小红绸子将尸体一盖,谓之衾(读做庆音)。
古人以玉实死者之日谓之晗。帝王、贵族皆用此仪。《后汉书礼仪志》下云
登遐,饭晗珠玉如礼。并下注引《汉旧仪》云:帝崩,哈以珠。清代以来的帝王、贵族仍沿用此仪,亦以一颗穿着红线的大珍珠,填在亡人日内,将红线的另一头系之在亡人的衣襟飘带结上。古时,也有的以红纸包生米,填于亡人之口,此即《礼记》上所说的饭生苴熟的饭生。民间,近代多以红纸包茶叶少许,填入亡人之口。通谓之
含殓。旧时,讣闻当中所谓亲视含殓即是指此。
衣殓之后,由亡人的老伴或年长的妇人,把亡人生前的枕头撕开一个小口,放于灵床之下。谓之红门早开。说是能使家里的妇女将来怀孕后,顺利分娩。对于死者也能起到促使超生的作用:这头儿一死,那头儿就降生了。
为了防止尸变(俗称诈尸),首先是将亡人的两腿用麻拴住,也有用绳拴的,满人用红绳,汉人用白绳,通谓之绊脚丝。其次是镇胸,即在亡人的胸口上放一本皇历,上边再压一块镜子,还有再压一个秤砣的。本来古人是用带有花纹的玉环来镇胸,但这种风俗没有传下来。此外,家里养有猫、狗等小动物的就须拴好,不准它们接触亡人遗体,以免阴、阳二电相互感应,而发生尸变。民间有许多关于诈尸的传说,神神鬼鬼,不一而足。究其目的,无非是让后人精心守灵,勿得懈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