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城墙
浙江省衢州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衢州城墙,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现有城墙初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宋元明清续修,现存城墙主要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所修。
历史沿革
衢州建城始于东汉初平三年(192年),现城墙始建于何时,史志尚无明确记载,但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唐以后衢州才正式建筑了砖石城墙。明嘉靖《衢州府志》云:“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衢州建郡治。”作为府治的衢州城,其城墙的初建,当在唐武德四年(621年)建郡治之后。而在唐“置衢州建郡治”后因城市扩大而废弃。现城墙与唐代所建城墙基本吻合。唐以后历代均续修。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郡守高至临于龟峰修筑旧城。城北、东、南三面浚濠引水,城西临衢江。四周有高墙,墙外有濠,形成了完整的城池。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沿子城旧址筑新城,又于迎和、通仙、先远、拱辰四门之外包以月城,并复建城楼于六门之上。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郡守张文达修城、浚濠、竖谯楼、造土墙,衢州城墙雄立,创立了铁衢州的基础。
清顺治五年(1648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衢州城墙的维修也有20余次。
民国初,开辟西安门。
1998年,维修大西门。
1999年10月,复原大西门城楼。
2001年,维修大南门段城墙。
建筑格局
衢州城墙周长约6500米,设六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稍短,东南角城墙依峥嵘岭东南麓而走。城墙现存六城门,即大西门、大南门、小西门、小南门、东门和西安门,现存城墙总长度1500米、城墙遗址1000米,还有完整的护城河以及古钟楼台座。
主要建筑
大西门城台系两道并列拱券中夹天井组成。底平面长22.82米、宽12.36米,顶平面长22.34米、宽11.88米。前门宽4.22米、深3.22米;后门宽4.88米、深6.68米。井口宽5.24米、深2.30米。城台基座用八层条石错缝平砌高1.7米,外券门在条砖错缝平砌1.14米处起券,矢高2.08米,券脸为二券七栿;内券门在条砖错缝平砌1.4米处起券,矢高2.43米,券脸为二券七栿。城台高7.4米。
大南门段城墙(含瓮城遗址)平面星“J”形,总长231.5米。其城台形制及结构与大西门基本相同。城台西侧城墙长98.1米、墙基宽8.6米、高0.8~7.1米。城台东侧城墙分两段:东城墙长38.7米、墙基宽8.6米、高3.5~5.3米;南北向城墙长19.9米、墙基宽4.9~5.4米、高2.6~3米。瓮城城墙长50.2米、墙基宽3~5.7米、高0.8~2.5米。城台西侧设“之”字形马道。
小西门、小南门、东门城台形制及结构与大西门基本相同。西安门城台平面呈“工”字形,门宽3米、深3.03米。门洞在条石错缝平砌2.45米处起券,矢高1.6米,城台残高4.2米。
衢州城墙大部分城墙残损较大,其中东城墙为残高3~6米的夯土墙体,外有红砂石砌体层,包砖层被拆,长700米、顶宽3.5~5.6米;北城墙为残高4~6米的夯土墙体,外有红砂石砌体层,包砖层被拆,长300米、顶宽4~5.5米。护城河河岸大部分为后期重新砌筑,现护城河南湖水面宽阔,约10~80米,北护城河分东西两段,西段水面宽阔,约10~40米,东段有待疏浚;东护城河分南北两段,北段水面宽阔,约10~60米,南段4~6米。
古钟楼基座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92米。基座系四道拱券围合中夹天井组成,拱门宽4.5米、深4.21米。基座用八层不等条石错缝平砌2.08米处起券,拱券采用联纵分节并列砌置法,矢高1.88米。基座上下收分约20厘米,顶平面边长12.52米。天井边长为4.4米。基座高4.6米。
文物遗存
在衢州城墙维修中,先后有南宋开庆元年、嘉定三年,元至正十三年、明崇祯十三年等纪年城砖出上。
历史文化
衢州四省通衢,为浙西门户,由沿海通往闽赣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是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位于龟峰和峥嵘岭(即府山)之上的东门,因为方腊起义、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北伐军进攻孙传芳部等都曾在这里受挫,故该门又有“铁衢门”之称。
文物价值
衢州城墙保存较完整,是研究府城一级城池格局、规模等方面的实物标本。
保护措施
1957年,衢州城墙被衢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衢州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衢州城墙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
乘坐衢州市内公共交通19路、21路、505路碗窑、509路、511路或水亭门景区免费专线可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4 15:4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