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衙,汉语一级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是行进的样子;旧时为官署之称;唐代皇帝坐理朝政的前殿也叫“衙”;旧时官吏每日到公堂排队参见上级,禀报公事,以及排列成行的事物也可称“衙”,以上义读作yá。“衙衙”连用形容列队行进的样子;或通“御”,义为迎面阻止;或通“御”,义为强横、豪强,以上义读作yù。
字源演变
衙,形声字。从行,吾声。吾从口,五声;或重“五”繁化,用为自称代词。衙本义是行进的样子。《说文》:“衙,行貌。” “衙衙”连用形容列队行进的样子,读yú。《楚辞·九辩》:“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衙旧时为官署之称,音yá。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公牙》:“近代通谓府廷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唐代皇帝坐理朝政的前殿也叫“衙”。旧时官吏每日到公堂排队参见上级,禀报公事,以及排列成行的事物也可称“衙”。衙又读yù,通“御”,义为迎面阻止。或又通“御”,义为强横、豪强。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行皃。从行吾声。鱼举切。又,音牙。
说文解字注
衙衙、依广韵九鱼补二字。行皃。九辩。导飞廉之衙衙。王注。风伯次且而埽尘也。按衙衙是行列之意。後人因以所治为衙。从行。吾声。鱼举切。又音牙。五部。
康熙字典
唐韵》五加切。《集韵》《韵会》牛加切。音牙。《广韵》:衙府。《类篇》:古者军行有衙,尊者所在,後人因以所治为衙。
又《玉篇》:衙。参也。《篇海》:早晚衙集也。
又《唐书·仪衞志》:唐制,天子居曰衙。
又地名。《史记·秦本纪注》《地理志》,冯翊有衙县。
又姓。《通志·氏族略》:衙氏,嬴姓,秦穆公子食采于衙,因氏焉。汉有长平令衙卿。《晋书·惠帝纪》:河闲王顒遣将衙博击李特于蜀。
又《广韵》语居切。音鱼。衙衙,行貌。《宋玉·九辨》:导飞廉之衙衙。
又《玉篇》:疎远貌。
又《韵补》牛何切。叶音俄。韩愈诗:颔头可其奏,送以紫玉珂。诋欺刘天子,正昼溺殿衙。终篇并用歌韵。
又《集韵》偶举切。音语。义同。
又牛据切,音御。同御,止也。
又《正字通》:入禡韵,音迓。与迓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28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