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子镇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辖镇
街子镇,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地处崇州市西北部,东与都江堰安龙镇接壤,南与崇州市元通镇毗邻,西与文井江镇怀远镇相邻,东北与都江堰市、汶川县接壤。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崇州市区23千米。区域总面积129.33平方千米(原街子镇面积和原三郎镇面积总和)。截至2019年末,街子镇辖区户籍人口46879人(原街子镇人口和原三郎镇人口总和)。
历史沿革
原街子镇
唐设横渠镇,属青城县。
后蜀广政十二年(949年),设征税院。
后蜀广政十六年(953年),改为永康县,属蜀州。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并入崇庆州,改为四界镇。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设街子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街子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街子镇,后镇改乡。
1954年,乡改公社。
1959年,与和平、双河合并为上元公社。
1961年,析置街子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
1992年,乡改镇。
2004年,上元乡并入。
原三郎镇
元设大栅镇。
明属清泉、大乐、孝感3乡和大栅镇。
清属西五甲和北五、六甲。
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怀远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二区三郎、古兴、化成3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合并为三郎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镇改乡。
1953年,分为三郎、和平2乡。
1956年,三郎乡并入和平乡。
1959年,与双河、街子2乡合并为上元公社。
1961年,析置和平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
1992年1月,改为三郎镇。
撤并后
2019年12月24日,撤销三郎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街子镇管辖。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辖唐公、双河、莲经、古寺、天顺、会元、余庆、上元、味江、忙城、白圣11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8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1年10月,街子镇辖7个社区、7个行政村:唐公社区、双河社区、三郎社区、上元社区、余庆社区、欢喜社区、会元社区、天顺村、古寺村、忙城村、白圣村、益善村、茶园村、凤鸣村。镇人民政府驻味江大道北段97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街子镇地处崇州市西北部,东与都江堰安龙镇接壤,南与崇州市元通镇毗邻,西与文井江镇怀远镇相邻,东北与都江堰市、汶川县接壤。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崇州市区23千米。区域总面积129.33平方千米(原街子镇面积和原三郎镇面积总和)。
地形地貌
街子镇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坝区交接部,属半山半坝地区,原川西旅游环线将全镇分为西北部山区和东南部平坝区,山区11.7平方千米,坝区29.48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点位于莲经村二组土地岭,海拔1149.6米;最低点位于忙城村四组,海拔584.9米。
气候
街子镇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其特点是全年温和,冬暖夏凉,春迟、夏凉、秋来早。多年平均平均气温15.9℃,极端最低气温5.2℃,极端最高气温25.9℃。无霜期年平均280~30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16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12.6毫米。
水文
街子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支流岷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味江河、泊江河、干五里河、环山渠,均汇人崇州市西河注入岷江,其中味江河平均宽120米,自莲经村入境,自忙城村流出,过境长度达8.3千米,年径流量1.6亿立方米,最大排洪量841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街子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等。洪涝灾害年平均发生1次,主要发生在7~9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1年7月4日,造成6间房屋倒塌,多处基础设施损坏,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
自然资源
街子镇有农业耕地面积3.1万亩,林地面积1.4万亩。
人口
2011年末,原街子镇辖区总人口32750人。2011年末,原三郎镇辖区总人口15351人。
截至2017年末,原街子镇辖区常住人口32372人。截至2017年末,原三郎镇辖区常住人口15640人。
截至2019年末,街子镇辖区户籍人口46879人(原街子镇人口和原三郎镇人口总和)。
经济
综述
2011年,原街子镇财政总收入1726万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63万元,比上年增长7.8%。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125元。
截至2019年末,原街子镇有工业企业43个,其中规模以上有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41个。
截至2019年末,原三郎镇有工业企业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6个。
农业
2011年,原街子镇农业总产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7.2%,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原街子镇生产粮食16748吨,其中水稻11530吨,小麦2957吨,玉米1042吨。经济作物以油菜、蔬菜为主。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1515吨;蔬菜种植面积4695亩,产量10728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为主。生猪饲养量4万头,年末存栏2.3万头。2011年,原生产肉类3768吨,其中猪肉2803吨,牛肉238吨,羊肉17吨,禽肉355吨;禽蛋950吨;畜牧业总产值7316万元。水果种植面积191亩,产量145吨,主要品种有柑、桔、苹果等。渔业以淡水养殖鱼类为主。2011年,原街子镇鱼塘养殖面积590亩,产量730吨,渔业总产值741万元。
工业
原街子镇初步形成了以家具、木材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原街子镇工业总产值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79%。
商贸
2011年末,原街子镇有商业网点1个。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原街子镇有幼儿园(所)3所,在园幼儿260人,专任教师24人;小学2所,在校生760人,专任教师6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7%;初中1所,在校生450人,专任教师4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7%,小升初升学率99.5%,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7%。2011年,原街子镇教育经费54万元。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原街子镇有文化艺术团体3个,会员160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电影放映院1个,年放映28场次;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2个,建筑面积390平方米,藏书3.2万册。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原街子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病床102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6万人,参合率77.8%。
社会保障
2011年,原街子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户,人数23人,支出5.2万元,月人均188元;城市医疗救助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770人次,共支出4.6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68户,人数527人,支出67.7万元,月人均107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04人,支出38.7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5人,支出7.6万元;农村医疗救助3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770人次共支出4.6万元;农村临时救济18人次;支出7000元。自然灾害受灾人口5500人,紧急转移安置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00亩,倒塌房屋6间,直接经济损失3023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0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20.9万元。社区服务设施2个,其中社区服务站2个。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1个,使35人次困难群众受益。新增就业人员207人,有5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1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1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全年共帮助23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17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23036人,比上年末增加5415人,其中参保职工17980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056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790人和1625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4789人,比上年末增加645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462人,比上年末增加213人。9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06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70.6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62人,比上年末增加213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251人,比上年末增加858人。参加失业保险462人,比上年末增加213人,其中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31人,比上年末增加12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2人,比上年末增加1人。参加工伤保险4026人,比上年末增加377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3564人,比上年末增加1106人,全年共有39人次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比上年增加13人次。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万元,比上年增加6000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7万元,比上年增加5000元。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件,结案2件,其中通过调解方式结案2件,占100%。各级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争议2万件,比上年减少11%,涉及劳动者17人,比上年减少92%。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原街子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45千米,投递点13个,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2个。
基础设施
给排水
2011年末,原街子镇镇区有自来水厂2座,铺设干线水管10千米,生产能力2万吨/日,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污水治理工程7项,污水处理厂1座,日污水处理能力4250吨,工业废水处理率100%。
交通运输
2011年,原街子镇县乡(镇)级公路7条,总长30千米。2011年末,原街子镇镇区有公交汽车线路7条,公交运营车辆100辆,年客运量150万人次。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因兵戈扰攘,原本繁华的永康,萧条至仅存沿味江河而建的“河街子”一条小街,就此设场,取名街子场。街子镇因此得名。街子系小街之意。
文物古迹
古老广场
字库,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中秋吉旦。字库旁边是唐求展馆(即唐公祠),原在玉龙桥东岸桥头,因年久失修遭毁。1968年由乡政府牵头新建了仿古祠,其新殿宇比原祠更宽大高耸而古朴,展馆正前方由两个石狮把守。广场中央有四棵千年银杏,间距均匀,径初3.2尺,枝叶茂盛挺拔,甚为壮观。相传为唐求亲手所栽。广场东南角是淡灰色,仿古牌坊,三个门洞中间高两侧低,最高约8米,全宽7米,一字形排列,牌坊上匾两面皆书“青城街子”。由此可进入古街“江城街”,由古街流出的绢绢细流绕广场的东南边流入味江。字库为正六方形,高约20米,红砂石塔基,青砖塔身共五层。字库红砂石塔基呈正六方形,外有护栏,护栏柱及栏板有精美浮雕。上书“字库”两个大字。字库现为崇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典雅街道
江城街,此街经三个古街口及戏台广场直至廊桥(上场口),再往前可到御龙桥东,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鳞次栉比,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朱红色的穿斗圆木结构,木柱木门板、花格木窗全部油漆一新。600米长街全铺整齐的青石板路,本街经营古玩、雕刻、玉器等小店。街子镇类似的古街还有五六条。
壮丽年台
沿江城街至八角井继续向前约10米左拐就是万年台广场。广场端头有新建的仿古戏台“万年台”。万年台中部戏台高大,两侧配廊低矮,后面是又高又宽的石砌观景台,大戏台柱平面布置为内外两层正方形,外层柱12个,为檐柱;内层柱四个,是构成戏台大空间的主体柱。立面造型为单檐人字形坡屋顶,四角起翘。屋脊正中塑精美造型顶,两端塑龙尾,压山脊尾端塑鸟兽花木。四爪角脊塑透空格花,尾部高高翘起。青灰色沟瓦、筒瓦,猫头、滴檐上烧有花纹图案。角梁头雕龙头,檐柱出挑,下有雕花吊墩、角花和伸弓。挂口和丈面方间有格花禾口窗。除戏台正面外,其余三面的外层檐柱间设美人靠。柱身空透。柱立于距地面约1.5米的石台基上。台基正面有红砂石图案的深浮雕。台左后有十二步石阶梯上戏台。戏台木雕为金黄色,黑色衬底。其余檐、柃、梁、柱、美人靠、禾口窗、木地板均为朱红色。两侧配廊平面布置为四开间长方形,地面比戏台低约1.5米,与广场地面相差不多。立面造型为单檐人字形坡屋面,四角起翘,与大戏台的造型相呼应。柱子支撑在石地面上,廊身空透。廊正背两面中间设门洞,其余三面均设美人靠。此外,屋顶有雕花,色彩与大戏台相同。在空透的大戏台及配廊的正背面有一与之同长度,比戏台的台基高一倍多的石砌观景台。立于台上瞭望,挖断山、对面山、味江河、滨河公园、灌溉渠尽收眼底。
仿古廊塔
江城街上场口,有一座横跨灌溉渠的廊桥,它是此街到御龙桥捷径的人行桥,桥头8步石阶上桥面,远看像拱桥,其实是在原有2跨钢筋混泥土板桥上加木廊而成。桥长12米,宽3米,廊平面布置为5开间长方形,立面造型为单檐人字形屋面,四角起翘。屋脊正中塑佛像压顶,脊两头塑龙尾,压山脊尾塑花纹图案,爪角脊尾塑透空格花。屋面盖青色沟瓦、筒瓦、猫头和勾头烧精美图案,角梁头雕龙头,檐柱出挑,下有雕花吊墩、角花和伸弓,挂口和丈面间有格花禾口窗。木柱下端支承于原桥面上,美人靠做护栏,廊身空透全部木雕金黄色,黑色衬底,其余檐柃梁柱、美人靠、禾口窗均为朱红色。
御龙大桥
御龙桥,是一座横跨味江的钢索桥。原建于清乾隆初年,是通往两河乡、泰安乡、青城后山、外山以及凤栖山古寺的重要桥梁。此桥屡见屡毁。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秋再建,当时崇庆州州牧李延壁题名为“御龙桥”。因年久失修,铁索负载过重断裂,后街子乡政府重建新桥,增建了高耸的桥亭。新桥重檐起翘,彩瓦朱梁,古朴壮观,四个石狮子立于四根粗大钢索前面。
唐求广场
街子御龙桥头的唐公祠是晚唐“一瓢诗人”唐求的隐居之地。据史记载,诗人在唐僖宗乾符年间曾为青城县令。后因看破红尘归隐桑梓,昭宗时,王建帅蜀,欲聘唐求为参谋,他拒不受聘,过着诗酒文章的生活。百姓亲切地称之为“唐山人”或“唐隐居”。唐求隐居,绝念钟鼎,放旷疏逸,常骑一青牛往来于青城临邛间,访师求道,诵经听琴,往往至暮醺酣而归,“非其类不与之交”。以求超脱世间的名利纷争。唐求写诗每有所得,不拘长短随手记下,成诗后即揉成纸团投入随身携带的大葫芦瓢中。晚年卧病,他把诗瓢投入味江,感慨道:“兹瓢倘不沉没,得者始知吾苦心也耳。”诗瓢漂入新渠,有识者见之曰:“此乃唐山人诗瓢也。”将其打捞上岸,可惜诗稿大多损坏,仅得数十篇,为其书稿十之二三。《全唐诗》收为一卷,计35首半。《唐才子传》称其诗“气韵清新,每动奇趣,工而不僻,皆达者词”。唐求的诗多以歌山水、怀友人、赞古寺、豪退隐为内容,深得后人喜爱。为纪念唐求后人修建了唐公祠。唐公祠旧址在御龙桥东桥亭旁边,正殿有唐公塑像,长须席帽,醉眠吟情。殿堂高悬“修到梅花骨亦香”匾额,门两边有对联:“大雅名千古,伊人水一方。”清代立“唐诗人唐求故里”的碑文上有一幅“摩天黄鹤飞将去,入市青牛几时回”的对联。可惜该祠1958年遭毁。为弘扬历史文化,崇州市政府斥资重建唐求广场。重建的唐求广场比原唐公祠大一倍多,占地约3亩,临味江,有四棵高耸如云、枝叶茂盛的千年参天楠木。广场中央靠后是雄伟的唐求石雕像。紧靠其后的是一座新建唐求展馆。
凤栖山寺
凤栖山因山形似凤而得名,其脚下是街子古镇,古寺就隐藏在800多亩的山林中。山门处有一座用石圆柱支撑的古典雄伟的牌坊,匾额刻有“川西第一天”五个大字。穿过山门,经掩映在苍松翠柏的石级而上,在茂林深处便是古寺。古寺在晋、隋时期称“长乐寺”,隋文帝赐“光大严明”匾。唐懿宗甲申年(864年)由善无思僧人重建。宋时称“翠围寺”。明初太祖朱元璋幺叔“法仁”在此剃度出家。朱元璋第11皇子朱椿在成都任蜀献王访古寺时,奏禀建文帝赐“光大严明”匾,并赐“法仁”法号“悟空”、赐半幅鸾驾、龙凤旂、琉璃瓦房五间和皇锅一对(锅高约1.5米,直径2.1米的铸铁锅),赐大藏经《洪武南藏》经书一部,还赐重修古寺。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赦赐“光严禅院”。清康熙御书赐“光严禅院”匾。古寺分上古寺、下古寺。下古寺保存完好,古寺分庙门、照壁、明月池、洗心池、大雄宝殿、弥勒殿、天王殿、三宦楼、东西厢房、藏经楼、钟鼓楼等部分。下古寺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许多墨宝。其中藏经楼珍藏有明代刻造的三个宦版中《洪武南藏》的最初版本(又名《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年)赦令南京蒋山寺点校,于洪武三十一年完成,该书是保留至今的印本。上古寺系清代新建,被毁时木色尚新。改革开放以来逐渐修复。今有接引殿、报恩堂、燃灯佛、和飘海观音。大雄宝殿和东西厢房正在修建。上古寺的山坡上安放着明代高僧悟空禅师和开山祖师善思木乃伊的跏跌石塔。悟空塔上有对联:“从今日回头大悟,是浮云过眼皆空。”既将悟空二字联起,又向人们昭示佛经。石塔左前侧有一参天白桷,相传是蛮嬢娘(指悟空)奉皇上之命,从西藏挑来一口可供千名和尚煮饭的皇锅,后将扁担插在此处长起来的。1985年7月,凤栖山寺被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2020年7月29日,街子镇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2 20:3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