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史·贺兰祥传》:“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明·
刘基《春秋明经·卫人立晋》:“奈之何讨贼之后,遽尔相率自置其君,而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天子,视周室如无人焉。”
清·
郝懿行《证俗文》卷六:“古者行人谓之‘行李’,本当作‘行理,理,治也。作‘李’者,
古字假借通用。”参见“
行理”。
《
旧唐书·温造传》:“臣闻
元和、
长庆中,
中丞行李,不过半坊,今乃远至两坊,谓之‘笼街喝道’,但以崇高自大,不思僭拟之嫌,若不
纠绳,实亏
彝典。”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薛(
薛逢)监晚年厄於宦途,尝策羸赴朝,值新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逢行李萧条,前导曰:‘回避新郎君!’ 逢冁然。”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青城县弥勒会妖人……乃伪作陈仆射行李,云 山 东盗起,车驾必谋幸蜀,先以陈公走马赴任。”
明·
冯惟敏《南锁南枝·盹妓》曲:“半夜三更路儿又跷蹊,东倒西欹顾不的行李。”
明·
冯梦龙 《
喻世明言》第一卷:“那时兴哥决意要行,瞒过了浑家,在外面暗暗收拾行李。”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十章:“当初建社的开头,我看得没这么清楚,我光看见革命,没看见复杂, 增福 同志,咱俩的行李可不轻啊!”
注:“行李”一词应写作“行理”,其中“李”是“理”的
假借字。
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
春秋战国时代已沿用。《校注》:“[行李]本义为使者,《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在唐代口语中有‘旅行’、‘外出的前驱者’等引申义。
杜预注行李,使人也。
朱骏声释“李”
行旅。今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旅行中需用的少量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