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阻力
阻力
血流阻力一般不能直接测量,而需通过计算得出。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称为血流阻力。血流阻力的产生,是由于血液流动时因摩擦而消耗能量,一般是表现为热能。这部分热能不可能再转换成血液的势能或动能,故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压力逐渐降低。在湍流的情况下,血液中各个质点不断变换流动的方向,故消耗的能量较层流时更多,血流阻力就较大。
得出方法
血流阻力一般不能直接测量,而需通过计算得出。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与电荷在导体中流动有相似之处。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位差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一关系也适用于血流,即血流量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与血流阻力R成反比,可用下式表示:
Q=(P1-P2)/R
在一个血管系统中,若测得血管两端的压力差和血流量,就可根据上式计算出血流阻力。如果比较上式和泊肃叶定律的方程式,则可写出计算血流阻力的方程式,即:
R=8ηL/πr^4
这一算式表示,血流阻力与血管的长度和血液的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由于血管的长度变化很小,因此血流阻力主要由血管口径和血液粘滞度决定。对于一个器官来说,如果血液粘滞度不变,则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阻力血管口径增大时,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量就增多;反之,当阻力血管口径缩小时,器官血流量就减少。机体对循环功能的调节中,就是通过控制各器官阻力血管和口径来调节各器官之间的血流分配的。
相互关系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流动的力学称为血流动力学:其基本问题是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血流量与血流速度
血流量是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也称为容积速度,其单位为每分钟的毫升数或升数(ml/min或L/min)。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体在流动时,流量,压力差和阻力之间的关系和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相同,即血流量Q和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和血流量的阻力R成反比,可写成下式:
Q=DP(P1-P2)/R
在整个体循环系统,Q相当于心输出量,R相当于总外周阻力,(DP相当于平均主动脉压与右心房压之差。由于右心房压接近于零),故(DP接近于平均主动脉压)。因此,心输出量Q=P/R。而对某一器官来说,Q相当于器官的血流量,(DP相当于灌注该器官的平均动脉压和静脉压之差,R相当于该器官的血流阻力)。
血流速度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直线速度,即单位时间内,一个质点在血管中前进的距离。各类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与同类血管的总横截面积成反比,由于毛细血管的总横截面积最大,主动脉的总横截面积最小,因此,血沉速度在毛细血管中最慢,约0.5~1mm/s在主动脉中最快。除血管横截面积外,动脉的血流速度与心室的舒缩状态有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缩期流速较心舒期为快。此外,在同一血管中,靠近管壁的血流摩擦力较大,故流速较慢,愈近管腔中心,流速越快。
详细介绍
血流阻力来源于血液流动时血液成分之间的摩擦阻力(即血液的粘滞性),以及血流与管壁之间的摩擦阻力。后者受血管的口径和长度的影响。根据泊肃叶氏定律:
R= 8ŋL/πr^4
血流阻力与血液的粘滞系数(η)成正比,与血管长度(L)成正比,与血管半径(r)的4次方成反比。
人体内血管的长度通常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血流阻力主要取决于血管半径和血液粘滞性。其中血管半径是形成血流阻力的主要因素。血管半径只要发生很小改变,即可以引起血流阻力的明显变动。血液循环中外周阻力大小,主要受阻力血管口径大小所控制。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对血压的调节作用,可通过这一环节起作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08:58
目录
概述
得出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