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晕,汉语词语,拼音是xiě yùn;xuè yùn,意思是受伤后
皮肤未破,呈红紫色。
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血 (一)xuè(文)用于复音词及成语,如“贫~”、“心~”、“呕心沥~”、“~泪史”、“狗~喷头”等。(二)xiě(语)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及几个口语常用词,如:“鸡~”、“~晕”、“ ~块子”等
(1).因失血过多而昏厥。 清
陈确 《先世遗事纪略·父觉庵公》:“血晕不能起,使祖房婢 彩绣 溺之,置浅水中,一夜不死。”《水浒传》第六十回:“众头领且来看 晁盖 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血晕倒了。
(2).因受外力打击,血液瘀结成圆形的
伤痕。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检验》:“若伤处痕色不明,必剔开腐肉验骨,上自有血晕、血荫等
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