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功能试验
血小板功能试验
血小板由骨髓产生,循环于血液中,具有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其在执行生理性止血的同时,也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功能试验主要检查血小板黏附、聚集、代谢、释放反应和血块收缩,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本采集
1.109mmol/L(3.2%)的枸橼酸钠抗凝血4mL,抗凝剂与血液的体积之比为1:9。
2.需空腹采血后立即送检。
操作方法
1.血小板黏附试验
一定量的抗凝血与一定表面积的玻璃表面接触一定时间,血小板可黏附于带负电荷的玻璃表面,依据黏附前后的血小板数量的差,可计算出血小板的黏附百分率。
2.血小板聚集试验
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激活剂加入到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血小板发生聚集反应,聚集的强度可通过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并以聚集的百分率报告。
3.血栓烷素B2(TXB2)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放射免疫分析定量检测。
4.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四因子(PF4)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放射免疫分析定量检测。
5.血块收缩试验
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Ca2+和凝血酶,使PRP凝固,观察一定时间内析出血清的体积,可反映血小板的血块收缩能力。
参考范围
1.血小板黏附率
玻珠柱法为62.5%±8.6%;玻球法男性为34.9%±6.0%,女性为39.4%±5.2%。
2.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3.血栓烷素B2测定
26.8~122.5pg/mL。
4.血浆PF4
3.2±2.3ng/mL。
5.血浆β-TG
16.92±9.8ng/mL。
6.血块收缩率
48%~64%。
临床意义
1.血小板黏附试验
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肾小球肾炎、口服避孕药等;血小板黏附率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巨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等。
2.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可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血小板聚集率减低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等。
3.血栓烷素B2测定
血栓烷素B2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减低见于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以及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4.血浆β-TG和PF4测定
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减低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颗粒缺陷性疾病。
5.血块收缩试验
血块收缩不良或血块退缩率<40%:见于血小板无力症等血小板功能异常、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减低、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异常蛋白血症等。血块过度收缩: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XⅢ因子增多症及严重贫血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31 17:15
目录
概述
标本采集
操作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