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参
唇形目唇形科植物
血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80厘米;主根肉质,深红色;茎多分枝,表面有长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呈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宽披针形,有圆齿,两面表面都有柔毛;轮伞花序组成长总状花序,花梗表面有长柔毛或腺长柔毛,苞片呈披针形,花萼呈钟形,带紫色,花冠紫蓝色,表面有腺短柔毛;小坚果呈椭圆形。花期4-8月,花后见果。血参又名“丹参”,一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植物学史
血参又名“丹参”,一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肥厚,肉质,外面朱红色,内面白色,长5-15厘米,直径4-14毫米,疏生支根。茎直立,高40-80厘米,四稜形,具槽,密被长柔毛,多分枝。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3-7.5厘米,密被向下长柔毛,小叶3-5(7),长1.5-8厘米,宽1-4厘米,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偏斜,边缘具圆齿,草质,两面被疏柔毛,下面较密,小叶柄长2-14毫米,与叶轴密被长柔毛。轮伞花序6花或多花,下部者疏离,上部者密集,组成长4.5-17厘米具长梗的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略被疏柔毛,比花梗长或短;花梗长3-4毫米,花序轴密被长柔毛或具腺长柔毛。花萼钟形,带紫色,长约1.1厘米,花后稍增大,外面被疏长柔毛及具腺长柔毛,具缘毛,内面中部密被白色长硬毛,具11脉,二唇形,上唇全缘,三角形,长约4毫米,宽约8毫米,先端具3个小尖头,侧脉外缘具狭翅,下唇与上唇近等长,深裂成2齿,齿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紫蓝色,长2-2.7厘米,外被具腺短柔毛,尤以上唇为密,内面离冠筒基部约2-3毫米有斜生不完全小疏柔毛毛环,冠筒外伸,比冠檐短,基部宽2毫米,向上渐宽,至喉部宽达8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长12-15毫米,镰刀状,向上竖立,先端微缺,下唇短于上唇,3裂,中裂片长5毫米,宽达10毫米,先端二裂,裂片顶端具不整齐的尖齿,侧裂片短,顶端圆形,宽约3毫米。能育雄蕊2,伸至上唇片,花丝长3.5-4毫米,药隔长17-20毫米,中部关节处略被小疏柔毛,上臂十分伸长,长14-17毫米,下臂短而增粗,药室不育,顶端联合。退化雄蕊线形,长约4毫米。花柱远外伸,长达40毫米,先端不相等2裂,后裂片极短,前裂片线形。花盘前方稍膨大。小坚果黑色,椭圆形,长约3.2厘米,直径1.5毫米。花期4-8月,花后见果。
产地生境
血参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中等地区,在日本也有分布。喜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空气湿润的环境,怕涝,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力充足的近中性或微酸性的沙壤土最为适宜。
繁殖方法
人工繁殖时可采用分根、扦插、芦头或种子繁殖的方法,其中芦头繁殖产量最高。
主要价值
药用
据《本草纲目》记载,血参“活血,通心包络,治痴痛。”其味苦、性微寒,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痛的功效,主治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症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等症。根入药,含丹参酮,为强壮性通经剂,有祛瘀、生新、活血、调经等效用,为妇科要药,主治子宫出血,月经不调,血瘀,腹痛,经痛,经闭,庙痛。对治疗冠心病有良好效果。此外亦治神经性衰弱失眠,关节痛,贫血,乳腺炎,淋巴腺炎,关节炎,疮疖痛肿,丹毒,急慢性肝炎,肾孟肾炎,跌打损伤,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癫癎。外用又可洗漆疮。
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对血管作用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流量;扩张外周血管,血流增加;脑血流量下降。丹参煎剂可扩张蟾蜍全身血管及兔耳血管。煎剂及注射液均能使麻醉犬及兔的血压短暂地降低,此作用可被阿托品所阻断,可能具有拟胆碱样作用,犬股动脉给予丹参水煮酒沉剂。亦有微弱的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
改善微循环
临床上丹参能够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使血浓、粘、凝、聚程度减轻,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的甲绉循环和球结膜循环也有所改善。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冠心病患者.可见红细胞电泳速度变快或恢复正常,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下降或恢复正常。
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应用丹参注射液可使部分病例的血胆固醇降低,有实验报告.丹参能降低家兔及肝脏的甘油三酯含量,并抑制家兔实验性冠状动脉大分支粥样斑块的形成。
化学成分
食用方法
丹参山楂茶,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对心脑血管的血流量有改善作用。取丹参10克、山楂15克,小火煎煮15分钟左右,每天服用2~3次。
食用
其根可作为代茶饮用,还可炖煮入菜和泡酒。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0 04:23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