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
蛛形纲蜘蛛目动物的统称
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Arachnida)蜘蛛目(Araneae)动物的统称,截止2024年12月,该目共有136科4358属51371种450亚种。常见的蜘蛛有管巢蛛、拉土蛛、蝇虎、球腹蛛、漏斗网蛛和壁钱等。蜘蛛体长最小不及3毫米,最大可达60~110毫米,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通过细细的腹柄连接在一起。头胸部没有分节,通常有8只眼睛,6对附肢,包括螯肢和触肢。腹部由12节愈合而成,末端有纺器和筛器。蜘蛛体内的色素包括同色色素、胆汁素和鸟嘌呤,颜色可能受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影响而变化。
动物学史
起源演化
虽然蜘蛛的化石记录相对稀少,但已发现了近1000种蜘蛛的化石。由于蜘蛛的身体相当柔软,大部分蜘蛛化石都是保存在琥珀中。最古老的含有节肢动物化石的琥珀可以追溯到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这些琥珀碎片不仅详细地保存了蜘蛛的解剖结构,还展示了蜘蛛的交配、捕猎、产丝以及育雏等过程。一些琥珀中还保存了蜘蛛的卵囊和网,甚至偶尔还有猎物附着其中。
已知最古老的完全陆生蛛形纲动物是生活在约4.2亿年前的志留纪时期的trigonotarbid paleotarbus jerami,其具有三角形的头胸和分节的腹部,八条腿和一对须肢。另一种来自3.86亿年前泥盆纪的Attercopus fibriunguis,则是已知最早具有吐丝器的蜘蛛。截至2011年,已知最大的蜘蛛化石是侏罗纪时期的Nephila jurassica,约1.65亿年前,发现于中国内蒙古道火沟。来自2.99亿年前晚石炭世的Palethele montceauensis有五个吐丝器。尽管2.99亿至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飞行昆虫迅速多样化,但这一时期的蜘蛛化石却很少。
现代蜘蛛的主要种类最早出现在两亿年前的三叠纪。一些三叠纪的变型蛛似乎是六蛛科的成员,其现代成员包括悉尼漏斗网蜘蛛,它们利用特化的吐丝器构建漏斗形的网来捕捉昆虫。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发现了大量的蜘蛛化石,其中包括许多现代蜘蛛科的代表。
分类史
蜘蛛目是节肢动物门中蛛形纲的一个大类群。蛛形纲还包括伪蝎目、盲蛛目、须脚目和蜱螨目等类群。蜘蛛目与这些近似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头胸部与腹部之间有细的腹柄连接,同时腹部不分节,末端有纺器。
在1880年以前,蜘蛛的分类是根据其生活方式分为管栖蛛、圆网蛛、跳跃蛛和疾行蛛。后来,分类依据更为严格的二歧型特征进行,例如按照2爪或3爪、有无筛器、直螯或横螯、一对或两对书肺来划分。在不同层次的分类中,有些类群是基于原始特征建立的。例如,在较高层次的分类中,有三爪类(蜘蛛的3爪为原始特征)、筛器类(新蜘下目中有筛器的为原始类群)、四肺类(有4个书肺的蜘蛛是原始的)、直螯类(螯肢沿体纵轴前伸为原始特征)和简单生殖器类(无受精管的蜘蛛为原始特征)。因此,约有一半以上的科级以上的主要分类单位是并系的。
形态特征
体型
蜘蛛的体型从非常小到非常大不等,最小的体长不到3毫米,而最大的可以达到60到110毫米。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这两部分通过细细的腹柄连接在一起。
头胸部
蜘蛛的头胸部没有分节。头胸部的背面有背甲,前端通常有8个单眼,排列成2到4行;有些蜘蛛只有6只眼、4只眼、2只眼,甚至没有眼睛。例如,六眼幽灵蛛属的6个眼睛分成左右两组;卵形蛛科的6个眼睛集中在一起;类石蛛科和花皮蛛科的眼睛则分散排列;弱蛛属有4只眼在前,2只眼在后。安蛛科、球蛛科、皿蛛科和管巢蛛科的8只眼睛分为前后两列,眼列几乎是平直或微凹;狼蛛科和盗蛛科的后眼列则明显凹陷;猫蛛科的前眼列后凹,而后眼列前凹;幽灵蛛科的中央有2只眼,后方左右各有3只眼。
头胸部有6对附肢:1对螯肢、1对触肢和4对步足。螯肢是钳状的,由螯基和螯牙两部分组成。毒腺位于螯基或头胸部,毒腺管穿过螯基和螯爪,开口在螯爪背侧近顶端处。触肢有6节,呈足状,雌性和雄性成体在形态上有所不同。步足在胫节和跗节之间有后跗节,共7节;步足上覆盖细毛,并有刚毛或可以活动的刺。雄蛛的触肢跗节特化为结构复杂的触肢器,用于传递精子。雌蛛通常具有外雄器。
腹部
蜘蛛的腹部是由胚胎时期的12节愈合而成,没有步足,后端的纺器和筛器等结构是由附肢特化而来。蜘蛛的纺器可以用来抽丝布网、营巢、筑穴、织卵囊和捕捉飞虫。幼体还可以借助风力在空中飘游和扩散。除了少数原始种类的腹部背面保留有分节的背板外,大多数蜘蛛的腹部已经没有明显的分节痕迹。腹部有一个大的胸板,胸板前方中间有下唇;可以通过胸板后端是否突出来区分刺客蛛科和花皮蛛科。
腹柄是由第1腹节演变而来的。蜘蛛的腹部通常是圆形或卵圆形,有时生有复杂的突起,背面和侧面大多密生细毛,背面除了心状斑外,还有叶状斑和树枝状斑等,并且有各种颜色的变化。腹部末端有纺器,一般有3对,少数种类有4对、7个、2对或1对不等。例如,栅蛛科的6个纺器排成一列;拟平腹蛛科的前纺器较长,中后纺器并列;长纺蛛科的后纺器特别长。此外,纺器前是否有舌状体、是否有筛器及其中部是否分离等,也是一些科的区别特征之一。
体色
蜘蛛体内发现的色素包括同色色素、胆汁素和鸟嘌呤,但在其他动物中常见的黑色素、类胡萝卜素和翼素却没有。在一些物种中,腿的外表皮和身体通过鞣制过程被修饰,导致呈棕色。例如,Micrommata virescens含有胆汁素,使其呈现绿色。鸟嘌呤则是十字园蛛白色斑纹的来源,它在许多物种中积累于特定的鸟体细胞内,使Tetragnatha、Leucauge、Argyrodes和Theridiosoma等属的蜘蛛呈现银色外观。鸟嘌呤最初是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但在蜘蛛体内的排泄可能会受到阻碍,从而增加其储存量。
一些蜘蛛的颜色由结构色形成,这是由于光的衍射、散射或折射的结果。例如,Argiope的白色体毛是由反射光产生的,Lycosa和Josa具有修饰的角质层区域作为光反射器。虽然许多蜘蛛的颜色在其一生中是固定的,但某些种类的颜色会随着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猎物选择可以改变蜘蛛的颜色,例如,如果蜘蛛吞食某些双翅目和鳞翅目成虫,它的腹部会变成橙色,但如果吞食同翅目或鳞翅目幼虫,它的腹部会变成绿色。
环境引起的颜色变化可能是形态上的(发生在几天内)或生理上的(几乎瞬间发生)。形态变化需要色素的合成和降解,而生理变化是通过改变含色素细胞的位置实现的。形态颜色变化的一个例子是背景匹配,如Misumena vatia可以改变身体颜色以匹配其生活环境,使其更难被猎物发现。生理颜色变化的例子是Cicatrosa cyrtophora,它可以在瞬间将身体颜色从白色变成棕色。
栖息环境
蜘蛛几乎无处不在,除了空中和海洋外,它们可以在各种栖息地中找到生存的空间。它们存在于农田、洞穴、地表、河流、树洞、山林以及苔藓等各种环境中。举例来说,Conothele truncicola喜欢栖息在森林中,它们会在大树的树皮上筑巢。而Acorigone zebraneus则偏爱潮湿的原始森林,它们会在洞和树干之间的地面上建立自己的网。
分布范围
蜘蛛分布在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
生活习性
结网
蜘蛛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活方式大致分为游猎型和定居型。游猎型蜘蛛没有固定的住所,而定居型蜘蛛有些会结网,有些会挖洞穴居住。除了各种结网的蜘蛛外,还有不结网的游猎型蜘蛛。
蜘蛛的分类与它们网的结构并没有明确的联系;同一属的蜘蛛可能构建截然不同的网。即使在蜘蛛丝的化学成分方面也没有一致性。蜘蛛网的建造中出现趋同进化,即不同物种使用相似技术的现象相当普遍。大多数蜘蛛网包括基本的径向和螺旋形序列,这种构建方式可能是从一个共同的祖先那里遗传而来。
通常,蜘蛛网的中心(也就是蜘蛛潜伏的位置)位于上方,因为蜘蛛向下移动比向上快。若有明显的撤退方向以躲避捕食者,蜘蛛网的中心会朝着这个方向偏移。
大部分蜘蛛建造的是非圆形网,而不是传统的圆形网。原先认为圆形网是一种进化创新,但后来的研究表明,非圆形网蜘蛛实际上是由圆形网蜘蛛进化而来的一个亚类,其种类比圆形网蜘蛛多40%,数量是其四倍。水平圆网虽然在拦截和留住猎物方面效果不佳,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但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具有一定的补偿优势,如降低受风影响、在猎物向上飞行时能见度较低,以及能通过振动捕捉慢速飞行的昆虫。
Theridiidae科的蜘蛛编织不规则、易成结、立体的网。某些物种甚至完全不使用粘丝。与圆形网不同,这些蜘蛛网的构造更加灵活,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建造。
觅食行为
食性
蜘蛛是捕食性节肢动物,主要以小昆虫为食,但也有一些特殊的物种,比如水边的盗蛛能捕食小鱼虾,部分捕鸟蛛还有捕鸟的记载。此外,许多蜘蛛也以死去的节肢动物、蜘蛛网和它们自己脱落的外骨骼为食。一些蜘蛛甚至可以吃花粉,这被认为可以增加它们的生存机会。在圈养环境中,有些蜘蛛也被观察到以香蕉、果酱、牛奶、蛋黄和香肠为食。吉卜林巴希拉蜘蛛是已知唯一以植物为食的蜘蛛。
一些蜘蛛科的幼年蜘蛛以植物花蜜为主要食物来源。这些蜘蛛科包括Anyphaenidae、Corinnidae、Clubionidae、Thomisidae和Salticidae。它们会特意花费很长时间来吸食花蜜,更偏爱含糖溶液而非普通水,表明它们需要额外的营养。花蜜富含糖分、氨基酸、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以花蜜为食的蜘蛛寿命更长,避免了与猎物搏斗的风险,并减少了毒液和消化酶的成本。二纺蛛总科的蜘蛛具有“食蛛性”,它们专门或偏好捕食其他蜘蛛,并演化出了特殊的适应性结构,如头区向上延伸、螯肢延长、背甲和第一对步足表皮增厚、第一对步足膨大等。
捕食方式
蜘蛛在地面和枯落叶间游走捕食各种小动物,或者在土洞、石缝和枯枝落叶间埋伏结网来捕捉猎物。游猎蜘蛛主动追捕猎物,而结网蜘蛛则依靠蛛网捕食。结网蜘蛛的视力不发达,但对震动非常敏感,可以通过蛛丝的震动判断猎物的大小和位置。
蜘蛛用螯肢捕食,利用螯牙刺入猎物体内,注入毒液,将猎物麻醉或杀死,然后吐出消化液,通过猎物伤口注入其体内进行外部消化,最后吸食消化后的液体。园蛛等蜘蛛在用螯肢叮咬猎物前后,会用丝将猎物缠绕起来,使其不能动弹,或将其固定在网中。游猎蜘蛛在植物高处捕食时也会用丝缠绕猎物。没有毒腺的蜘蛛完全靠蛛丝捆绑猎物。
少数种类的蜘蛛有一定程度的社会生活,多个个体共享一个蛛网并合作捕食。织网蜘蛛只织小网来捕捉猎物,像Hyptiotes和Theridiosomatidae科的蜘蛛网会在猎物接触时释放,Deinopidae科的蜘蛛则能用前腿间的小网扑向猎物,增加捕捉范围。
乳突蛛属(Mastophora)的雌性成熟蜘蛛织的网只由一条“梯形线”组成,沿线巡逻,并用一根线做了一个湿粘的大球状波拉丝,释放出类似飞蛾信息素的化学物质吸引飞蛾,然后挥动波拉丝捕捉飞蛾。若30分钟内未捕到猎物,蜘蛛会吃掉波拉丝,休息一会儿后再制造新的。幼蛛和雄蛛不会制造波拉丝,而是释放不同的信息素吸引飞蛾,用前腿捕捉。
原始的活板门蛛科(Liphistiidae)和Ctenizidae科的活板门蛛,以及许多狼蛛,都是潜伏在洞穴里的伏击捕食者。它们的洞穴通常由活板门封闭,周围布满丝线,这些丝线可以提示蜘蛛猎物的到来。
社群行为
一些蜘蛛种类会结成群体,展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行为,尽管不像其他群居昆虫那样复杂。比如,Anelosimus eximius(Theridiidae科)能够形成多达5万只的群体。Anelosimus属的蜘蛛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倾向,所有已知的美洲物种都表现出社会性,而马达加斯加的物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性的。这些群居的捕食性蜘蛛需要保护它们的猎物免受其他掠食者的侵害,因此群体越大,它们的猎物就越受保护。即使是一些同类相食的蜘蛛,比如寡妇蜘蛛(属于Latrodectus),在圈养环境中也会形成小的群体,它们会共同使用网并一起进食。
沟通感知
蜘蛛在内部和种群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嗅觉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可以通过步足上的味觉毛来识别同种或异种释放在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在繁殖季节,雄蛛通常会四处游荡,通过辨别雌蛛释放的性信息素来确定潜在的交配对象。这些性信息素主要通过蛛丝传播,同时也存在于蜘蛛的体表上。例如,一些蜘蛛种类的雄性能够通过辨别不同种雌蛛蛛丝上的化学信息来进行物种识别。一些雄性蜘蛛甚至能够根据雌蛛释放的特定化学物质的含量来判断雌蛛的生殖状态。这些信息对于雄性蜘蛛选择交配对象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倾向于选择那些饮食充足且具备较高繁殖力的雌性,以提高交配成功率。
同种聚集现象
尽管大多数蜘蛛是独居的,但同种蜘蛛聚集在一起的情况也相当普遍。这种现象表现为同种个体在相同地域集中出现,表明蜘蛛具有一种同种聚居但不合作的行为倾向。此外,在蜘蛛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存在一段“半共居期”,即孵化后2至3龄的幼蛛期,幼蛛在母蛛网上会互相容忍而不攻击。例如,某些成蛛可以通过幼蛛分泌的化学物质来识别幼蛛的龄期,从而避免对群居型幼蛛的攻击。即使是一些独居型蜘蛛,如阴暗拟隙蛛,在野外也有近邻栖息的倾向,即它们不会在广泛的区域内分散,而是会大量个体聚集在一小块生境中。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蜘蛛是雌雄异体,卵生,直接发育。雄性Tidarren属蜘蛛在成熟前会截掉一个触肢,只保留一个进入成年生活。因为触肢占雄性体重的20%,去掉一个可以提高其活动能力。也门的雄性Tidarren argo在交配时,剩下的触肢会被雌性扯掉,触肢会继续与雌性交配约4小时,而雌性则会吃掉死去的雄性。
在有些蜘蛛中存在“性食同类”现象,即雌性蜘蛛在交配后会吃掉雄性蜘蛛。例如在澳大利亚,超过60%的雌性红背蜘蛛在雄性第二次将触肢插入其生殖器后会杀死并吃掉雄性。雄性红背蜘蛛会主动尝试将自己刺向雌性的牙齿上,以增加交配机会。然而,大多数雄性红背蜘蛛从未获得交配机会,而那些成功交配的雄性是以被雌性吃掉为代价来增加繁殖机会的。
在少数蜘蛛物种中,雌性在产卵前可以激活休眠的精子,使其迁移到受精发生的卵巢腔。唯一已知的雄性和雌性之间直接受精的例子是以色列蜘蛛(Harpactea sadistica)。这种蜘蛛进化出了创伤性授精,雄性会用其触肢刺穿雌性的体壁,将精子直接注射到她的卵巢中,使胚胎在产卵前就开始发育。
生长特性
幼蜘蛛在卵囊中完成所有的幼虫阶段,孵化出来后变成幼蛛,虽然体型很小且未成熟,但形状与成蛛相似。有些蜘蛛会照顾它们的幼崽,例如,狼蛛的幼崽会附着在母亲背上的粗毛上。某些种类的雌性蜘蛛会回应幼蛛的“乞食”行为,将捕获但不再挣扎的猎物给幼蛛,甚至会反刍食物喂养它们。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大蚁蛛Toxeus magnus的雌蛛会为幼崽产生一种类似奶的营养物质,并一直喂养它们直到性成熟。
下级分类
截止2024年,根据《全球生物物种名录》记录,该目共有136科4358属51371种450亚种。常见的蜘蛛种类包括管巢蛛、拉土蛛、蝇虎、球腹蛛、漏斗网蛛和壁钱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蜘蛛目中还有多种被中国列入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包括捕鸟蛛科(Theraphosidae)的海南塞勒蛛(Cyriopagopus hainanus)。
蜘蛛目中也有多种被中国列入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包括捕鸟蛛科(Theraphosidae)的施氏塞勒蛛(Cyriopagopus schmidti)。
此外,还有多种被列入202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包括墨西哥灰捕鸟蛛(Aphonopelma pallidum)、短尾蛛属所有种(Brachypelma spp.)、饰纹捕鸟蛛属所有种(Poecilotheria spp.)、狭长缎尾蛛(Sericopelma angustum)、球缎尾蛛(Sericopelma embrithes)、乌蛛属所有种(Tliltocatl spp.)、多色加勒比蛛(Caribena versicolor)。
截止2024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示,该目共有515种被列入,其中被评为灭绝(EX)物种的有3种,分别为Thomasettia seychellana、Pleorotus braueri、Stipax triangulifer;极危(CR)有63种,为Zephyrarchaea austini等;濒危(EN)物种有98种,为Moggridgea rainbowi等;易危(VU)物种有66种,为Brachypelma hamorii等;近危(NT)物种共19种,无危物种217种,49种数据不足。
种群现状
到2017年,Myrmarachne isolata的全球种群数量在减少;到2018年,Brachypelma hamorii的全球种群数量也在减少。Moggridgea rainbowi栖息在澳大利亚,到2021年,根据已知亚群的规模和范围,全球成熟个体数量不太可能超过1万个,火灾前已知地区的总数量约为2000个体。在2019/2020年丛林大火季节,西部亚群都受到了影响,火灾后的调查发现它们只在未燃烧的地方出现,燃烧地区的所有已知栖息地似乎都被摧毁,即使是在低强度火灾地区,火灾可能导致全球成熟个体数量下降30%~50%。在2019~2020年火灾季节,东部亚种群没有受到火灾影响,但位于受入侵杂草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如美国河地区数量下降。
Thomasettia seychellana最后一次记录是在1908年;Pleorotus braueri和Stipax triangulifer自1894年以来就没有被发现过,这三种蜘蛛被认为已经灭绝。
主要威胁
蜘蛛的生存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了它们的栖息地被破坏。例如,由于城市化和农业活动的扩展,科利马州的Brachypelma hamorii数量在减少。人类发展特别是在低洼沿海地区的扩张使它们的自然栖息地被联邦公路分割开来,阻碍了种群的传播,也导致雄性蜘蛛在交配季节的死亡率增加。
2019至2020年的火灾导致Moggridgea rainbowi的栖息地破碎,火灾还促进了植物霉菌的传播和入侵杂草的繁殖,进一步减少了它们的栖息地。大多数已知的Moggridgea rainbowi亚种群都生活在沿海地区,因此洪水增加和河岸侵蚀成为它们面临的主要威胁。
保护措施
Myrmarachne isolata受到圣赫勒拿岛2016年环境保护法令和2016-2021年圣赫勒拿岛无脊椎动物保护战略的保护。在一些保护区,如火山内瓦多德科利马国家公园和马南特兰生物圈保护区,也对Brachypelma hamorii进行保护。一些Moggridgea rainbowi亚种群位于保护区内,包括西河荒野保护区,但这些亚种群也受到入侵杂草的影响,因此需要在保护区内改善生境管理。
主要价值
研究价值
蜘蛛毒素由于其分泌功能、生理特性、捕食行为及潜在的应用价值,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相比传统的杀虫剂,蜘蛛毒液污染更少,因为它们对昆虫有致命性,但对大多数脊椎动物无害。比如,澳大利亚漏斗网蜘蛛的毒液对害虫致命,而世界上的大多数害虫都无法对其产生免疫力。漏斗网蜘蛛在圈养条件下能很好地生长,可以轻松获取毒液。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蜘蛛毒素基因转移到感染棉铃虫等害虫的病毒中,从而有效地针对特定害虫。
生态价值
蜘蛛是农林昆虫的主要天敌之一。某些蜘蛛种类数量多,食量大,生活稳定,能够捕食大量农林害虫,对维护自然界食物链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田间,蜘蛛对害虫的控制效果显著。比如,在每亩有25,000株水稻,每株上有5到10只飞虱或叶蝉的情况下,总数可以达到125,000到250,000只,这已经达到了需要化学防治的程度。但是,如果每株稻子上有1到2只蜘蛛,它们在2到4天内就可以将害虫数量减少到每株1到2只,这样就无需使用农药了。
蜘蛛还对土壤动物类群有调控作用,这些土壤动物直接参与有机物的分解过程,蜘蛛是生态系统中“碎屑食物链”的二级分解者。由于蜘蛛种类丰富且具有食肉性,它们常被用作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物防治生物。这些特性使蜘蛛成为比较不同环境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和评估生物多样性受干扰程度的理想指示物种。
物种危害
尽管很多人害怕蜘蛛,但只有少数几种蜘蛛对人类有危险。在20世纪,大约有100人死于蜘蛛叮咬。许多蜘蛛咬伤病例可能被误诊,这使得评估实际蜘蛛咬伤治疗效果变得更加困难。2016年的一篇综述也支持这一观点,研究显示在134篇关于疑似蜘蛛咬伤的医学案例研究中,78%的研究未能满足确认蜘蛛咬伤的必要条件。在报告咬伤次数最多的平甲蛛属(Loxosceles)和寇蛛属(Latrodectus)中,90%以上的报告未能证实是蜘蛛咬伤。即使确实进行了确认,也通常缺乏治疗及其效果的详细信息。
相关文化
蜘蛛最令人惊叹的能力是它们能从尾部分泌黏液,凝结成细丝,并编织成非常精巧的网络来捕食昆虫。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曾赞美说:“网罗最巧是蛛丝。”西方的数学家们甚至在蛛网上发现了“对数螺线”等几何学规律。这种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自然之巧”给古代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因此,蜘蛛的文化象征意义也主要由此而来。
图腾
蜘蛛织网的神奇能力和精巧的网络,在原始人眼中充满了神秘感,进而引发了他们对蜘蛛的虔诚崇拜。他们认为,既然蜘蛛能织网,那么也能创造天地万物。因此,在许多民族的神话和传说中,蜘蛛被视为创世神、图腾神和文化英雄。例如,在西非的一些居民心中,阿南思(蜘蛛)准备了制造最初人类的材料,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随后,天神尼阿美将生命气息吹进人体。蜘蛛继续在人和神之间起到联络和调解的作用。作为传播文明的英雄,它还为人类带来了粮食和锄头。密克罗尼西亚的神话中,蜘蛛王纳罗被奉为万物之首,是创世的神。
吉祥象征
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中,蜘蛛被视为一种带来吉祥的小虫,出现蜘蛛被认为是即将有喜事的预兆。早在汉代,这种“蜘蛛占喜”的观念就已经形成了,认为“蜘蛛集而百事喜”是一种预示普通人生活中将有好事发生的吉兆。这种观念非常普遍,例如《广五行记》中也提到:“蜘蛛集于军中及人家有喜事。”
相关事件
2025年1月,在新近发布的一篇论文中,贵州铜仁学院教授米小其提及了团队新发现的一些蜘蛛种类,米小其都用周杰伦演唱的歌曲名字来为它们命名,比如安静艾蛛、龙拳艾蛛、星晴艾蛛……他说,新物种的名字不能与已有的物种名重复,用周杰伦的歌名命名也是一种尝试。米小其表示,当时之所以想用周杰伦的歌来命名,其实算是一种“偷懒”,我希望蜘蛛的名字短一点,总共16个新种,别的歌手可能没有那么多短歌名,那周杰伦的歌名就非常合适。
参考资料
Araneae.ITIS.
Araneae.IUCN.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4 14:07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