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女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蟳埔女习俗,是主要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的一种传统生活习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清代嘉庆年间《西山杂志》载:“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头埔之蟳尾焉。晋唐之际海滩也,宋时渐涸成陆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临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际始有村落。”
据传蟳埔女头饰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是来自南宋时阿拉伯人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的私家别墅“云麓花园”从西域移植而来,延续至今,洋溢着异域文化的气息。蟳埔蚝壳厝是最具特色的闽南民居,据考证蚝壳厝所用的大蚝壳并非泉州原产,而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返航时垫空船转运而来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蟳埔女服饰中不再用裤头缝边,改用松紧带。
民俗内容
主要民俗
蟳埔女订婚时,男方要择吉日,备好金饰品(丁香、戒指、手链等)约二两,人民币贰万元左右,还有大小花包、糖果、饼干、水果、饮料等,由男方组织一帮亲友,沿大道送往女方家。同时还要向全村亲友(包括女方亲友)分送鲜花(每户2—3串)和熟花以及订婚糖,耗资不薄。
结婚前一个月,男方得备上成千串鲜花、熟花分赠全村妇女。婚前3到5天,婆家必须送一个鲜猪肚到娘家,由家人煮给新娘吃,意为清理渣粕,换上好肠肚,日后与婆家相处融洽,全家和睦,名为“换肠肚”。结婚当天,女方要组织80至120人的亲友,在媒人的带领下,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迈着轻盈的步伐,伴着扁担有节奏的声响把嫁妆送往男方家,名为送“嫁妆盘担”。而新娘只.能在当天零点后的3到5时左右趁天黑未亮时,带着一把伞,由媒人伴随到夫家,据说这是为避邪避冲之缘故。
结婚当天上午,新娘家要煮鸡蛋、面线由一个男童送往新郎家给新娘作“点心”;新郎返送一个红包作答礼。午后,在媒人的操持下,新郎、新娘行使向父母跪拜,向亲人敬茶等一番“相见“礼仪。当夜零点后的三更时分,新娘必须一个人静悄悄地回娘家(新娘年纪且小的可由新郎作伴),不能在夫家过夜。
结婚的第二天晚上,七、八时左右(以天黑为限),新娘带着两条整株的甘蔗(有头有尾),在媒人的带引下由娘家回到婆家。一进门媒人便大声喊“入门黑、生‘打捕’(男)”,新娘并再次行一番“相见”礼仪,这便是“罡尾”。当晚媒人还从新娘家带来一腿猪脚(是煸熟的、干的)到新郎家,是给新娘的婆婆吃的,名为“煸干家”,意为敬请婆婆疼爱、耐心教诲新媳妇。
农历十二月始至年三十前,蟳埔女的娘家父母要送鸡蛋、面线、红蟳、猪肉等礼品到婆家向父母祝寿,名为“送节”。而新娶媳妇的婆婆在过年的前几天要买3到5串鲜花给新来的媳妇戴,称之“新娘花”。做新娘的如果没有花戴,“婆家”对“亲家”是不好交代的。蟳埔女的“过夜饭”也是蛮有特色的:一个“中壶仔”盛满白米饭,上面放两个熟鸡蛋,插上几朵鲜花,放上币值不等的入民币或金饰品,再加两个红桔,意寓过去的一年吃、用有余,来年好景即将开始。
蟳埔女的喜庆节日多多,诸如生男孩、造大船、“起大厝”(盖房子)做生日及民俗节日等。有些喜庆是与众不同的,尤以生男孩、造大船、“起大厝”这蟳埔女的三大喜事习俗奇异。
生男孩:生男孩十四日时要蒸“喜饭”(干饭拌麻油)分送亲友邻居,亲友要在该男孩“满月”前“送更”(回送礼品),而主人要在“满月”一、二天大操办一场,“印龟结棵氽鸡蛋”等分送来“送更”的亲友;男孩十六岁“洗契”时,当年的三至五月间要择吉日组织50到80人大操办“印龟结棵”分送亲友,大办宴席敬请亲友。如果是女孩十六岁“及笄”的仪式也是非常隆重的,外祖母要送服饰、头饰和布匹,分送亲友的“龟棵”,等同于男孩做十六岁,有的还要请木偶、高甲戏演出庆贺。
造大船:渔业是蟳埔的主业,造大船是打渔人的一大宿愿,能造一条大船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从“竖龙骨”、“安龙目”至大船完工“出龙”(首次试航),蟳埔女都要打扮得如同办喜事一般,要备办“五牲”要宴请木匠、知己的船老航和长者,甚是热闹一番,祈求平安。
起大厝(盖房子):“起大厝”造房子是蟳埔女艰苦创业的一大圆梦。 从奠基、上梁、 “安门”至完工同样要备办“五牲”、“入厝”宴请工人及亲友也如同办喜事一般,此为安居乐业、营造美好家园。
蟳埔女生于海、长于水,天天与水打交道,信仰海上女神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初九日的“妈祖巡香”祭祀仪式成为一个盛大的民俗活动,保留较为完整。届时,蟳埔全村男女老少组成浩浩荡荡的“巡香”队伍,抬着妈祖神像,进行虔诚的祭祀活动。
蟳埔女具有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的品德,她们织网挑鱼,抚养子女,洗衣做饭,嫁女娶媳,成为家庭的主心骨。当潮水退落,不论寒冬暑月,都在近海滩涂上养海蛎、种海蛏,在滩涂上劳作。蟳埔女多年从事内海养殖和捕捉鱼虾、到市场摆摊卖海鲜,她们个个精于心算、善于经营,令其他鱼贩自叹不如,蟳埔女个个是经商能手,泉州各农贸市场上随处可见头扎“簪花围”的蟳埔女。
民俗用具
蟳埔女服饰既保留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装饰,又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有所发展、衍变,形成了独特的头饰、服饰风韵。蟳埔女服饰习俗始于东晋,盛行于明末清初。
蟳埔女服饰俗称“大裾衫、阔脚裤”,女服饰简朴宽松。上衣为布钮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颜色以青色或浅兰为主,老年妇女以黑色为主。其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与身体相协调,既显示出柔和的曲线,又不失女性苗条与丰满。宽筒裤便于在海滩上劳作,挑担行走又轻松自如,适合于渔民劳动需要。裤以黑、兰色为主,裤筒宽一尺左右,裤头多用白色、兰色。
从前蟳埔女婚前要准备一种自制的绣花鞋,近似拖鞋,鞋头前端翘起,象公鸡的鸡冠,称公鸡鞋,又因为结婚上轿时要穿,又称上轿鞋或踏轿鞋。鞋面用红布做并绣上花纹,配以上串珠子点缀而成。鞋底用旧布叠纳而成,约一二寸厚。新娘上轿穿,婚后收起,平时不穿,逢有喜事再用。
常服
大裾衫:大裾衫分为斜襟和对襟两种。斜襟大裾衫比较合体,衣长达到臀围附近,立领,连袖,斜门襟,五粒扣,底摆为圆摆,两侧开衩,衣服多采用分割设计,分割部位在前后中心和腰围线附近,用不同颜色布料拼接;对襟大裾衫比斜襟稍稍宽松,衣长达到臀围,立领,连袖,对襟,五粒或者六粒扣,底摆为直摆,两侧开衩,腰围附近缝制左右对称的口袋。”
薯榔衫:薯榔衫是一种赤褐色上衣,将布料用薯榔挤压出的赤褐色液汁染成而得名,该衫是蟳埔女剥海蛎时穿用。薯榔衫衣身较短,衣长在臀围以上,立领,连袖,门襟设计成对襟或者斜襟、用盘扣固定,底摆两侧开衩。
阔脚裤:阔脚裤裤腿宽松,立裆较深,为增加裤子裆弯活动量,前后中心缝入边长10厘米左右菱形,腰头较宽,约15厘米左右,腰部用两颗扣束紧。
丈仔:丈仔是一种出海作业时候穿的及膝裤,裤装多用黑色布料制成,宽松款式,由四块布料组成,腰头、左右裤片、裆部加量。腰头较宽,约10厘米左右,侧缝有束紧用的带袢;裤腿宽大,宽度约70厘米左右,脚口多用鲜艳颜色布料滚边处理;裆部加量是为了增加蟳埔女裤装活动量,在裤装前后中心出加菱形布料,菱形边的长度与裤腿长度相等。
双面裤:双面裤前后结构相同, 裤腿宽大,腰部打规律褶,脚口大有60厘米左右,多为右侧开口,腰头宽5厘米左右,用带袢束紧。款式宽松,前后穿用都不影响行动。
其他服饰
婚礼服:新娘婚礼服上装为红色斜襟大裾衫,下装为黑色直筒长裤。宋元时期蟳埔女婚礼服为青色大裾衫配黑色阔脚裤,受传统喜庆色彩的影响,青色大裾衫演化成红色斜襟大褐衫。
讨蚵装:蟳埔女下海劳作时候穿的服装称为讨蚵装。上装为宽松的大裾衫,方便劳动需要,该服装胸围放松量较常服大裾衫宽松,立领,连袖、窄袖口,对襟或右衽;裤装为黑色阔脚裤,裤腿较宽大,在海滩上劳作时便有棬起裤脚,不至于弄湿裤子,行走轻松自如。腰头宽10厘米左右,用鲜艳颜色制作腰头,腰部多用扣子束紧,裤长至膝盖以上10厘米左右或长至脚踝。
卖鱼装:卖鱼装上装用亮丽颜色布料制成,款式较多, 斜襟、立领、连袖是常见的款式,裤子为黑色阔脚裤,裤长至脚踝。
蟳蜅女将头发往脑后梳拢好,扎上红头绳,盘成近似圆形的发髻,中间横插上骨簪。如今常用塑料或牙筷子,若逢喜事改用金簪。把一二串鲜花(事先将一朵朵鲜花串好)绕发髻装饰起来,或插上一二朵鲜花,偶尔也有用人造花。碰上喜庆,有的用上四五串的鲜花来装饰,又选数朵鲜花用镀金或金簪插在头上,使整个头髻周围五颜六色的鲜花形成层层叠叠,缠缠绕绕的特殊风致,成为花团锦簇、艳丽芬芳的奇特景观。蟳蜅女所用的花有茉莉花、素馨花、山茶花、玉兰花、菊花、夜来香、含笑花、粗糠花等品种繁多,依季节变化而不同。用鲜花装饰自己成为蟳埔女的特殊习俗。
蟳埔女所戴的几乎是清一色的丁勾耳环。蟳埔女的发髻和花饰在不同年龄间无界限,而耳饰则不同,未婚女孩所戴是圆形丁勾耳环,不加耳坠;结了婚的则戴加耳坠的丁勾耳环;做祖母的则戴“老妈丁香坠”的耳环,蟳埔女戴何种耳环成为不同辈分的区分。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蟳埔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生活习俗中留下了不少海洋文化的痕迹。蟳埔蚵壳厝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观,这种独特的闽南民居为海洋文化在当地的传播提供了历史见证,同时也成为闽南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
传承状况
蟳埔女作为传播的受众,本身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受众群体小。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蟳埔社区四周的滩涂和礁石遭到破坏,海田大幅减少,“靠水吃水” 的渔民生存法则已经发生了改变,而逐年升高的教育普及率也为当地居民的就业提供了更开阔的渠道。
为了传承蟳埔女服饰,蟳埔借助新闻媒体报道、微型博物馆等传统媒介手段进行传播,互联网媒体和自媒体用户“游记式”的公共传播等初露萌芽。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媒介形态不断更迭和演化,虚拟现实、直播平台、微电影、网络游戏等新型媒介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渠道。
传承人物
黄晨,男,1962年10月出生,泉州丰泽区蟳埔人,省级丰泽蟳埔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1973年师从王良务师傅学习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1977年开始“自立门户”制作蟳埔女服饰,其制作的蟳埔女服饰突出实用性,曾在蟳埔女服饰制作大赛获奖。为配合蟳埔女习俗保护,呼应打造“蟳埔女”民俗文化需要,他创办了一家蟳埔女服饰制作中心,其作品被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专家收藏,并参加2011BMW中国文化之旅五周年成果展,多部舞台演出节目采用其制作的蟳埔女服饰作为演出服装,被蟳埔女带到海外参加交流活动。
保护措施
2019年4月,黎明职业大学校内多个大师工作室聚集起来,打造成海丝文化集镇,并设立了海丝文化展厅,黄晨的蟳埔女服饰大师工作室就在其中,他也将部分蟳埔女服装与头饰作品置于展厅,供学生参观交流。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丰泽区文化馆获得蟳埔女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蟳埔女习俗”项目保护单位泉州市丰泽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2018年3月15日,丰泽区首届“海丝·蟳埔”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3月16日,蟳埔妈祖巡香活动在蟳埔社区开幕。
2019年6月6日,丰泽区第二届海丝文化节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在泉州市少林寺开幕;6月9日9时30分,蟳埔女盘头比赛在蟳埔顺济宫(妈祖宫)前广场开幕。
文化轶事
蜅据传蟳埔的服饰文化与宋代杨文广、杨八姐有关。当年杨家将在闽平十八洞,即包括在东海地界内的白鹿洞和蝴蝶洞,因当时杨八姐所穿戴的服饰奇异,东海妇女便纷纷效仿之。其服饰的主要特点是,宽袖长衫,斜领长襟,脚上缠足,穿有带钩的“公鸡鞋”
参考资料
蟳埔女习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22:26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民俗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