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目是
昆虫纲有翅亚纲的1目。通称螳螂。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
腿节和
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性前足;前翅革质,为
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
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
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
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格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竟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螳螂目昆虫在全国基本上也是广泛分布,除青海没有记录外,各省区种类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数量的记载。种类丰富的省区有云南、福建、海南、贵州、四川等,山西、黑龙江、吉林等省较少,台湾13种,和黄河流域省份相当。
螳螂目各科昆虫在全国各省区的分布范围差异较大,螳科分布最广,代表了螳螂目的分布范围,特别是)刀螳属Tenodera和螳螂属Mantis的种类分布最广;花螳科次之,分布在陕西以南的16个省区;长颈螳科分布于河南、山西及其以南的共9个省区;其余6科种类少,分布狭窄,除锥头螳科有新疆的分布外,其余分布省区都在中南部。
在164种螳螂目昆虫中,有39种没有省下分布记录,在全国64个基础地理单元中,有16个单元没有螳螂目昆虫的分布记录,125种螳螂目昆虫在48个地理单元的分布中,共有423种·单元记录,平均每种3.38个单元。种类丰富的有海南、福建丘陵、梵净山区、雷公山区等单元。在种类较多的29个单元中,除西双版纳单元和周围没有联系外,其余单元间的总相似性系数为0.096,在0.170的相似性水平上。
螳螂目昆虫统称“螳”,英文名mantis。体形中等至大型,10~110 mm。体色绿或褐、灰,有的有金属色或花斑。体细长,或圆筒形,或扁平呈叶片状。头三角形,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形状各异。前胸极度延长如颈;前翅皮革质,后翅膜质。臀区发达,雌性后翅通常退化。前足捕捉式,状如折刀。
不完全变态。成、幼虫均营自由生活,肉食性,是重要的天敌类群之一。卵块称螵蛸,入药。
中至大型昆虫。体细长,绿色、褐色或具花斑。头呈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突出,单眼3个,排成三角形。触角丝状;
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胸特别延长,前足胫节呈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性前足,腿节和胫节生有倒钩的小刺,用以捕捉各种昆虫。中、后足适于步行。
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
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
孤雌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