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梗
网络流行词
融梗,属于网络流行词,是指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汇集各方创意,在作品人物设定、故事套路等方面借用他人智力成果的行为。
词语来源
梗,来源于“哏”,本指艺术作品中的笑点,也指故事的情节、片段及创意等。
近年来,因多部文艺作品涉嫌“抄袭”,网络上出现过好几次针对“融梗”定性的集体讨论。但到底是“合理借鉴”还是“违法抄袭”,二者的“边界”到底在哪,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社会评价
“融梗”比洗稿还要高级,因为它复制的是创意和智慧,而不是简单的文字。但这种所谓高级的“抄袭”,正在毁灭原创。
融梗似乎是中文互联网某种心照不宣的创造,比“借鉴”恶劣,又比“抄袭”暧昧。它的使用者并不逐字逐句复制,而是化用别人作品的元素。若写书如创造生命,那么“融梗”到一定程度的作品是借来黛玉的如颦黛眉,小龙女的如雪香腮,初音未来的大眼睛,还有复仇者联盟“黑寡妇”的大红唇,合成了一个人。
“梗”本就是一个完全属于网络的概念,它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笑点,一种构图,也可以是剧情构架。它是构成当今网络文化的一种基本元素,能不能容忍“融梗”。
词语鉴别
融梗、抄袭、洗稿:融梗也算“抄”,但不是简单地抄袭。在人们的观念中,抄袭不但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因为明确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但“洗稿”却是有争议的,因为它已经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深加工,可以躲避查重系统。“融梗“比洗稿还要高级,因为它在文字上与原著区别很大,借鉴的可以是情节,甚至故事演进的逻辑,线索的安排——它复制的是创意和智慧,而不是简单的文字。
法律鉴定
当前,针对融梗,当前没有权威的在线甄别机构,司法实践的发展显然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与节奏。
《著作权法》保护表达但不保护思想,所以在法律上很难界定融梗属不属于抄袭。正因为难以界定为抄袭,网友才造了“融梗”这个词,将“融梗”称为合法抄袭的“遮羞布”。“创作时可以合理借鉴他人的创意,但是不能抄袭他人的创作表达。”北京韬安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王军表示,如果融梗是对他人原创的创作表达进行抄袭,比如抄袭他人原创的人物设定、人物关系、桥段以及情节等,就会构成侵权。其中,最直接的是会构成对改编权的侵犯,根据实际情况,也可能会构成对他人发表权、复制权、署名权等权利的侵犯。“融梗”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也与抄袭存在明显区别。王军解释说,因融梗产生的纠纷,当事人维权依然要指向特定的著作权权利,比如侵犯署名权、改编权等。
各方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对于备受社会关注的“融梗”争议,于殿利在受访时表示,这种现象被传统的图书编辑称为“剪刀加浆糊”,是将不同内容进行聚合从而产生新产品。但由于材料是取自于原有的产品,如果获得了原作者的许可,就可能成为产品创新。如果没有从合法渠道获取或者获得授权,并且为回避侵权而故意做改动,就不符合创新精神,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也是著作权保护中的一个难点。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蒋胜男:虽然思想上的相似很难判断,但表述的相似人人可见,作品是否涉嫌融梗,是否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作,其他人尤其是业内人士很容易会看出来。
北京韬安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王军:有些网络作者追求所谓的“日更”,追求创作内容的高频率更新和产出,为了留住读者,就需要有好的卖点不断涌现,而这必须要依赖于好的创意,因此“融”他人好的创意或故事结构的情况就会出现。
易中天:2019年10月底,热播影片《少年的你》的原小说被爆料“融梗”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的多部作品,网友议论纷纷。易中天在微博上发文点评,认为“除非极个别的天才,很少有作家能够做到绝不借鉴,关键在于是笨拙地模仿甚至直接抄袭,还是创造性地用人如己”。“融梗”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9 15:26
目录
概述
词语来源
社会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