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随骥尾
汉语成语
蝇随骥尾(拼音:yíng suí jì wěi)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蝇随骥尾”。
成语典故
在商代,有一个诸侯国名叫孤竹。孤竹国国君有二个儿子,一个叫伯夷,名允,字公信;一个叫叔齐,名致,字公达。原本,父亲想把君位让给叔齐。可是,父亲死后,叔齐却把国君之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怎能更改呢?”于是逃走了。
叔齐不愿意当国君,也逃走了。国人没办法,只好立孤竹君的三儿子当国君。当时人们都说,伯夷、叔齐二人的品德十分高尚。春秋时期的孔子还夸奖了伯夷、权齐一通。使他们二人声名远扬,一直流传至今。
司马迁撰写《伯夷列传》时,就是以孔子的赞词为出发点的。当时,司马迁受过酯刑,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对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看法。他认为,像自己这样有才华的人,如果得不到权威人士的提拔,是难以显世扬名的。无论什么人,要想出名,都必须有所依附。于是,他以孔子称赞伯夷、叔齐为由头,发起感慨来了。
司马迁在书中写道:“伯夷、叔齐虽然确是贤才,但也是因为得到孔子的赞扬才名望更高。孔子有七十个学生,其中颜渊确实是一个好学之人。但正是由于孔子独独称赞颜渊‘好学’,才使他像苍蝇附马尾一样,跟着孔子,声名也日益显赫。可见,那些躲在深山里的隐士们,有时也可以依附他人而使自己显世扬名,如果他们长期默默无闻不被世人所了解,那是极可悲的。至于那些穷街小巷里的普通人,一心想砺行修德而成名,但如果他们不依附于有名望、地位高的人士,又怎能在后世留下自己的声名呢?”
成语寓意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很早就用苍蝇来比喻那些渺小卑微的事物,后来逐渐代指小人,有贬义色彩。西汉名臣张敞说:“苍蝇之飞,不过十步,自托骐骥之尾,乃腾千里之路。然无损于骐骥,得使苍蝇绝群也。”苍蝇飞不了十步远,但是附着于千里马的尾巴上,就能奔腾千里。这样的做法,对千里马没有损害,但能使苍蝇超出寻常之辈。
苍蝇依附在好马的尾巴上,就能到达千里之外,平庸的人由于依附于名人,也可以因名人而出名。在生活中,借助别人的权势、钱财和名望等有利条件,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是善于处世者以人之长补已之短的常用策略。这一策略可以为好人所用,也可以为坏人所用,所不同的是好人不会因此损害别人的利益,坏人却意在损人利己。
成语运用
“蝇随骥尾”指苍蝇附随在千里马的尾巴上,意谓苍蝇也能随着日行千里。比喻依附有名望的贤人而得到好处。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有时也用于自谦,表示对别人成就的敬仰,以及对自身成绩的谦逊之意。
宋·徐钧《杜茂》:“力不能裨斗野龙,仅于北鄙有边功。蝇随骥尾犹千里,也得依名四七中。”
元·张弘范寄枢密院郭良弼》:“笑我青蝇随骥尾,看人沧海据鳌头。此行幸见太平了,收拾琴书觅旧游。”
明·邵璨《香囊记·设祭》:“你们得遇使君,今带汝同归乡郡。蝇随骥尾,岂须愁路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2 10:3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