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汉语二级字,读作蜥(xī),注音为ㄒ一,部首为虫,其本义为蜥蜴。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申集中】【虫字部】蜥 ·康熙笔画:
14 ·部外笔画:8
《唐韵》先击切《集韵》《韵会》先的切,𠀤音锡。《尔雅·释鱼》蝾螈,蜥蜴。《说文》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本草》小而五色尾靑碧者,名蜥蜴。小而缘墙壁色黑者,名蝘蜓。《扬子·方言》蜥蜴,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蠦𧔊,南阳呼蝘蜓,其在泽中谓之蜥蜴,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前汉·东方朔传》武帝置守宫盂下,令朔射之。朔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卽蜥蜴。互详蝘字注。 《集韵》亦作蝷、蜤。
说文解字
【卷十三】【虫部】蜥
蜥易也。从虫析声。先击切
说文解字注
(蜥)蜥易也。易下曰。蜥易、蝘蜓。蝘蜓、守宫也。浑言之。此分别蜥易、蝘蜓、荣螈为三。析言之也。方言曰。守宫、秦晋西夏或谓之蠦?。或谓之蜥易。从虫。析声。先击切。十六部。蜥亦作蜴。诗胡为虺蜥、今作虺蜴。其音同也。
方言汇集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t7 [梅县腔] sit7 [台湾四县腔] sit7 [客英字典] sit7 [宝安腔] sit7 [客语拼音字汇] xid5
◎ 粤语:sik1
音韵汇集
上古音系
广韵
洪武正韵牋
分韵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