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传统技艺
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历史渊源
蜡染在中国民间的应用,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蜡染实物,见于1959年新疆民丰北大沙漠东汉遗址中出土的染蓝地白花蜡染残布片。196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一件西凉时期(公元400年—421年)的蓝地白花蜡染绢。这些散点的蜡染图案,与唐代史料《一切经音义》中的点蜡法说法互为印证:“今谓西国有淡涩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
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载:“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
蜡染在唐代达于鼎盛,日本正仓院保存着自中国唐朝运去的蜡染制品,蜡染的图案富有绘画情节和装饰效果,表明唐代蜡染技艺的水平较高。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了唐代少数民族首领的蜡染服饰:“唐贞观三年(629年),东蛮谢元深入朝,中书侍郎颜师古奏言:‘昔周武王治致太平,远国归款,周史乃集其事为《王会篇》,今圣德所及,万国来朝,卉服鸟章,俱集蛮邸,实可图写贻于后,以彰怀远之德。’上从之,乃命阎立本等图画之。”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人椎髻跣足,或者木屐,衣清花斑衣。
宋代时期,因蜡质资源的稀缺与蜡染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蜡质防染剂需求增大的矛盾,以及灰缬生产成本更低所致,灰缬逐渐在中原和江南取代蜡染的位置。蜡染逐渐从中心地带向边远地区,从中原和江南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后在贵州广为流传。
清代张澍在《黔中记闻》中写道:“亻革僚有斜文布,名顺水斑,盖模取鼓纹。以蜡刻板,印布者,亻革仍继蜡颉。”
据《清平县志》载:“兜分红白二色,妇人髻高重重,缠以花带,红则红花(刺绣),白则白铧(蜡染),女子戴花帽,帽边贯以珠缨,前后相交,后拖一长幅。女子上帽下襄,均藏海巴。头巾以对角方布为之,衣裤裙脚皆绣花”《黔南识略》也载有:“兜,妇女挽髻,束花布一条,两端披与肩齐,衣盖膝,刺绣于胸袖间。”
据《苗族古歌》记录,黄平家本居江汉,由于历史上的族群纷争,被迫多次迁徙。在这历史发展进程中,黄平家将蜡染工艺带到新的定居地,古老的蜡染工艺在黄平被保留并承传于今。
工艺特征
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纹样类型主要包括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以及几何纹样3种。
动物纹样
蜡染图案中的动物,既有生活中常见的牛羊、蝴蝶、鱼类等现实存在的动物,又有革家族神话传说中的龙、凤凰等动物。
植物纹样
黔东南革家族蜡染图案中的植物纹样,较为常见的有兰花、桂花、芍药、莲花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蜡染图案常见于革家族的日常纺织用品之中。
几何纹样
革家族蜡染的几何图案以抽象的几何图形作为创作题材,匠心独运,加之几何纹样通常与其他纹样进行搭配,使得几何图案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更为分明。
工艺流程
工具材料
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制作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布料、蜡刀、蜂蜡、熔蜡器、染料等。
布料:一般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机织白布、绵绸、府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黄平家蜡染的布料大多采用机织白布,再有就是用绵绸、府绸等,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已不多见。
蜡刀:蜡刀是一种铜片,因蜡容易冷却凝固,铜制的画刀便于保温。铜刀的刀片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每片厚度约1~2毫米,刀片与刀片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以易于蘸取存蓄蜂蜡。
蜂蜡: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采用的防染剂主要是蜂蜡,有时也掺和一些白蜡。蜂蜡是一种产自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加温后可溶化,适合用作蜡染的防染剂。
熔蜡器:革家人熔蜡使用的是瓷碗或者铁碗,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已有使用电熔蜡炉。
染料:革家人采用的染料以天然植物染为主,称为蓝靛。因黄平盛产蓝草,每年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坑内发酵便成为蓝靛。
制作过程
点蜡
点蜡前,先要将白布平贴于表面光滑的木板或桌面上,这道程序类似于画家将纸裱在画板上,以便获得平整的创作平台。接着,将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点燃火盆里的木炭或稻草,用其高温将蜂蜡融化,便可用铜刀蘸蜡描绘。点蜡一般没有固定样式,形象多凭借个人想象点制,因此,每一件服饰蜡染作品都不尽相同,具有不可复制性。点好蜡的布片即可等待浸染。
浸染
将点好蜡的布片放在蓝靛染缸中浸泡,一般需五六天时间。浸泡后取出晾干,反复数次,便染成深蓝色。颜色的深浅,与浸染的次数成正比关系。
去蜡
布片经过连续技术处理十多次后,再做冲洗,然后入清水煮沸,以去蜡质。这样,经过漂洗后染出的布,未点蜡花的地方是蓝色底,点过蜡花的地方即是白花图案。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因神秘怪异的抽象图案、工序繁多的制作过程、手工制作的技术掌握以及依靠祖辈的传承方式,这些种种因素使得革家蜡染的传承发展之路困难重重。会画蜡的不一定会染,会染的不一定会画蜡,随着老一辈艺人的老去,年轻人迫于生活在外打工,传统工艺后继无人,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面临艰难境域。
印染品成本低,使手工的蜡染制品受到冲击
与传统的手工蜡染相比,印染由于不需要燃料、蜂蜡、染料、画板、脱蜡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不投工投劳,只需投入比白布成本高部分的市场价格就可购买到一件崭新的印染品。许多亻革家妇女弃下已沿袭了几千年的蜡染手工技艺,造成了亻革家蜡染技艺不断退化和消失的主要原因。
印染品没有裂纹,点、线形状和大小一致
亻革家蜡染最讲究的是整幅画面没有裂纹,而且点、线均匀。从机械印染的角度上,这迎合了亻革家妇女运用的特点,导致亻革家蜡染工艺的逐渐失传。
懒惰的意识作祟
印染制品出现后,绝大多数亻革家妇女的思维方式也随之懒惰起来,她们把过去的勤于思考、善于创作视为累赘,成年妇女不但没有正视手工蜡染的珍贵性,也没有像过去那样来积极培养和指导后人进行点蜡绘染,而且还将蜡刀、画板束之高阁,热衷于印染的追求之中,最终给蜡染造成后继无人的畸形怪圈。
传承人物
罗文珍,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平蜡染代表性传承人。
廖朝熙,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平蜡染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1年5月23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黄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项目单位保护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项目保护单位黄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估合格。
社会影响
主要活动
2019年,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在上海、江苏、杭州、贵阳、凯里等地进行宣传展示活动。
2019年2月8日,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在飞云崖进行非遗展示活动。
2021年5月19日,黄平蜡染技艺在飞云崖参加黄平县2021年非遗旅游季活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2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