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日
陶渊明诗作
《蜡日》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即景言情的节日即兴诗作,写岁暮风雪,预兆明年的春夏佳景,诗人对酒赏梅,沉醉其间,意趣无限,表现了诗人悠然自适的神情意态。全诗勾勒环境,清新秀雅;抒发怀抱,移情于物,情趣盎然。
作品原文
蜡日⑴
风雪送余运⑵,无妨时已和⑶。
梅柳夹门植⑷,一条有佳花⑸。
我唱尔言得⑹,酒中适何多⑺!
未能明多少⑻,章山有奇歌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蜡(zhà)日:古代年终时大祭万物的节日。蜡,周代十二月祭百神之称。
⑵余运:一年内剩下的时运,即岁暮。
⑶时已和:时节已渐和暖。
⑷夹门植:种植在门两旁。
⑸佳花:指梅花。
⑹唱:指咏诗。尔:你,指上句的佳花。言得:称赏之意。
⑺适:适意,惬意。
⑻未能明多少:难以明了到底有多少,意谓极多。指“酒中适”。
⑼章山:江西南城县东北五里有章山,乔松修竹,森列交荫。疑当指此。
白话译文
风雪送走了一年剩余的日子,气温则已经开始融和。
门前两边种着梅与柳,一株山楸树好花婆娑。
我歌唱你说难得,酒中的惬意何其多!
说不上酒中的快乐有多少,那石门山曾聆听过奇妙的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时年陶渊明五十八岁,诗人恰逢蜡日,即兴而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写腊日一到,岁暮就会很快被送走。虽然时有风雪,但无碍于季节的转换,天气的日趋暖和,指明了自然变化规律的不可抗拒性,预示冬即去春将来,渲染了一种蒸腾向上,振奋人心的气氛。
三、四句承接“时已和”写梅、柳干粗枝繁,高大挺拔,傍屋而植,夹门而立,那绽开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条,芳香四溢,构成一个静谧恬适的境界。在此,虽未言及其中人,其中人超尘拔俗的精神风貌,却可由所居环境的幽雅揣度到八九分。
后四句集中表现所居之人的行为与思想活动。诗人写自己面对佳花把酒吟诗,觉得那花儿也似乎显得心满意足,高兴不已,深感这酒中的快乐,是多而又多。然而究竟其中有多少快乐。谁也弄不清楚,只知唯有像“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七岭之美,蕴奇于此”的章山那样的风景胜地,才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诗情,可写出妙言奇句佳篇的理想去处。诗人在这里恰当运用了移情于物的艺术手法,把他那种陶醉于山水,热衷隐居生活的怡然之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勾勒环境,清新秀雅,有力地烘染了人物的性格;抒发怀抱,移情于物,情趣盎然。尤其是“章山有奇歌”一句,既收束全诗,又有宕出远神之感,使想象由近及远,在更其广阔的空间驰骋,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诗的意境,使其更显节短韵长,余味悠然。
名家评价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风雪与时和,固不相妨。不遂毙嫒,无妨歌饮为乐。
清·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一条’句亦佳,与秋菊色另一佳致。
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卷三:其《蜡日》诗旧亦编次《述酒》之后,而文清未注。予细读之盖犹之乎《述酒》意也。爰为补释于左,俟考古者论定焉。“风雪送馀连,无妨时已和。”此愿腊为岁之终,喻典午连已告讫,而宋祚方隆,臣民已多附从,不必更滋防忌,故曰无妨也。“梅柳夹村植,一条有佳花。”梅喻君子柳比小人。夹门檀靖参错朝宁。君子不能厉冰霜之操,小人但知趋炎附时,望风而靡。“一条有佳花”,有者犹言无有乎尔。“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裕以毒酒一瓮命张祎鸩帝,祎自饮之而卒,又命兵进药而害之。下句言酒中之阴计何多耶。“我唱尔言得”谓裕倡其谋,而附奸党恶者众也。“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山海经》:雠山又东三十里有章山。《地理志》:章山在江夏竟陵县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按竟陵、零陵皆楚地,故假竟陵之山以寓意,犹《述酒》诗之用舜家事也。渊明为桓公曾孙,昔侃镇荆楚,屡平寇难,勋在社稷。“未能明多少”,谓若曹勿谓馀计之多,以时无英雄耳,使我祖若在,岂遂致神州陆沈乎!“有奇歌”,盖欲效采薇之意也。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0 17:1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