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嘴雀
燕雀科蜡嘴雀属鸟类的统称
蜡嘴雀(学名:Eophona spp.)是燕雀科蜡嘴雀属鸟类的统称。共2种,中型鸟类,体长17-24厘米。嘴甚强厚,上嘴后伸至骨质眼眶前缘之后,下嘴的底缘几乎为直线,上嘴的嘴缘在近嘴角处不具缺刻或波状弯曲,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羽端不呈方形或波状。
动物学史
蜡嘴雀属由英国鸟类学家和鸟类艺术家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于1851年建立。属名Eophona来源于古典希腊词,其中ēōs的意思是“清晨”,phōnē的意思是“呐喊”或“哭泣”。
形态特征
中型鸟类,体长17-24厘米。
黑头蜡嘴雀
雄性成鸟:额、头顶、嘴基四周和眼周概辉蓝黑色;上体余部包括颈侧均浅灰而沾淡褐,腰和尾上覆羽的灰色较淡;最长的尾上覆羽和尾羽均深黑色,带金属反光;小覆羽黑色,外表有黑铜色光泽;中和大覆羽亦为辉铜黑色,最内侧的覆羽和背部同色;小翼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概深黑色,第一枚的内翈,次四枚的内、外翈及再次三枚的外翈均具白斑;外侧次级飞羽亦辉铜黑色,内侧次级飞羽与肩同色;喉、胸和两胁均呈浅灰沾淡褐色,至腹部转白;尾下覆羽、腋羽和翼下覆羽均白。
雄性成鸟:雌鸟与雄鸟同色,但上体比较褐灰。
幼鸟:淡褐色,头顶无黑;中、大覆羽具淡皮黄色先端。
虹膜深红色;嘴蜡黄色;脚肉褐色。
黑尾蜡嘴雀
雄性成鸟:嘴基、眼先、额、头顶、头侧、颏和喉等整个头部灰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后颈、背、肩灰褐色,有的背微沾棕色,腰和尾上覆羽淡灰色或灰白色。尾黑色,外翈具蓝黑色金属光泽。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色具蓝紫色金属光泽,初级覆羽和飞羽具白色端斑,尤以初级飞羽白色端斑较宽阔。下喉、颈侧、胸、腹和两胁灰褐沾棕黄色,有时两胁沾储棕或橙棕色,腹中央至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黑色,羽缘白色。雌鸟整个头和上体灰褐色,背、肩微沾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近银灰色,中央两对尾羽灰褐色,其余尾羽黑褐色,羽缘沾灰。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灰褐色、羽端稍暗,初级覆羽黑色、羽端白色,飞羽黑褐色,外翈灰黑色,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具白色端斑,内侧次级飞羽灰黄褐色,内翈羽缘和端斑黑褐色。下体淡灰褐色,两胁和腹沾橙黄色,尾下覆羽污灰白色。
雌性成鸟:头部灰褐色头侧、耳羽至喉银灰色背、肩及三级飞羽灰黄褐色,腰及尾上覆羽近银灰色尾羽灰褐色翼覆羽概灰褐色内侧次级飞羽灰黄褐色,外侧次级飞羽尖端带白色初级飞羽外翈末段和羽端均具白缘。下体较雄白色淡,灰色较明显腹侧和两胁微带焦黄色。
幼鸟:幼鸟和雌鸟相似,但羽色较浅淡,下体近污白色无橙黄色沾染。
虹膜淡红褐色,嘴橙黄色,嘴基、嘴尖和会合线蓝黑色。
栖息环境
黑头蜡嘴雀夏季栖息于山区的针叶林带,有时深入到郁林中,也见于针、阔叶混交林,但在迁徙时或游荡期多在丘陵和平原的杂木林或乔木林的高大树上。黑尾蜡嘴雀基本上属于作物景观的鸟类,多栖息于平原的村庄附近、行道树上、公园和苗圃的高树上,也生活于丘陵和山区的阔叶林、丛林、灌木丛中,极少数在针阔混交林缘,而决不到针叶林深处,但有时却见于3000米高山上。
分布范围
蜡嘴雀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半岛;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广大地区。
生活习性
集群
蜡嘴雀除繁殖期成对生活外,一般是结成小群活动,即在秋后南迁集群时一个群体数目也不超过30只以上,在越冬区多分散为几个个体或单个活动,很少为大群。
迁徙
黑头蜡嘴雀9月初离开山地南迁;冬季在中国华南各省越冬。黑尾蜡嘴雀为夏候鸟或留鸟。每年4月初从中国南方迁来东北繁殖,10月中下旬开始迁回。
活动
蜡嘴雀性喜活动,不断地从一枝到另一枝,从一树到另一树的飞翔。性又颇怯疑,见到远处有人即刻飞去,或听到声响即行藏匿。其中,黑头蜡嘴雀飞翔迅速,微呈波形,群体飞行时呼呼作响。
鸣叫
黑头蜡嘴雀飞翔时有一种短促而刺耳的叫声,音似“tak,tak“;5月开始鸣唱,歌声音节不多,是由一系列短促的4-5种笛声构成的,颇优美动听,而且非常洪亮,传闻极远。配对时,雄鸟凌晨就开始停息大树顶上歌唱,山区人称它为“优秀歌手”。到8月间还能听到它的歌声。
黑尾蜡嘴雀叫声是一种很响亮的“tek,tek”声;繁殖期雄鸟常发出美妙歌声。歌声是由多变的哨音和颤音构成,并且与赤胸或顶雀的音调很相似。在江浙一带的鸣声常同乌鸫(Turdus merula)的歌声很相似而混杂,难以区别。飞行时常发出一种“arh-arh-arh”的叫声。
食性
黑头蜡嘴雀的食物随季节和地区而异。春季以叶芽、嫩叶和榆实等为食;夏季几乎全为昆虫和昆虫幼虫;秋季嗜食浆果和槭树种子及其它种子。黑头蜡嘴雀不仅在树上觅食,也到地面,尤其喜在伐木场的朽木上寻觅昆虫幼虫喂雏。
黑尾蜡嘴雀的食物以植物质为主,兼食昆虫;在东北从春到秋季以嫩叶、杂草种子、野生植物果实、各种谷类、昆虫、蠕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喂雏几乎全是昆虫。在河北啄食杂草种子、豌豆和昆虫及其幼虫。在广东成群在秋枫树上啄食种子,剖胃检验也多发现该树种子。冬季在贵州以野生植物果实和花蕊为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
黑头蜡嘴雀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6月初繁殖。黑头蜡嘴雀在中国东北和长江流域繁殖。在东北6月份产卵,而在长江流域产卵较早,可在5月或6月。
筑巢
黑头蜡嘴雀的巢一般筑于松树上,有时也在落叶乔木上,均离地面甚高。巢构造粗糙,凹形,由细枝、树皮纤维和树叶编成。外径140毫米、内径90毫米、深40毫米。黑尾蜡嘴雀5月初至5月中旬即开始在柞树、杨树、山丁子树或其他乔木树侧枝枝权上营巢,距地高2-7米。巢呈杯状或碗状,由枯草叶、草茎、须根、细枝等材料构成。巢外径9-14厘米,内径6-8.5厘米,高8-13厘米,深5-8厘米。
产卵
黑头蜡嘴雀每窝产卵3-4枚,呈灰绿青色,具褐和黑褐色斑和细纹;卵的大小(3枚)为24-27毫米×18-19.5毫米。黑尾蜡嘴雀每窝产卵3-7枚,多为4-5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呈米黄色被有淡红色斑点,有为灰色或灰白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和斑纹,也有呈鸭蛋青色或深灰色被黑褐色斑纹。卵为椭圆形和长卵圆形,大小为16-19毫米×20-27毫米,常见为17毫米×25毫米,重3-3.8克,多为3.5克。最早产卵时间在中国吉林省为5月中旬,大量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1天产1枚卵,卵产齐后才开始孵卵。
育雏
黑尾蜡嘴雀的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LC)。
主要价值
蜡嘴雀是比较常见和为人们喜爱的笼鸟,经驯养后能作衔旗、衔假面具和空中取弹等各种表演,在秋季漂泊时期可适当捕捉以供观尝。在林区又啄食大量害虫及草子,对林业及农业也有一定益处。
危害与防治
黑尾蜡嘴雀在迁徙路线上和越冬地啄食谷物和浆果,略有些害处,但不严重。
参考资料
Eophona.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4:49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