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孢子虫病
动物病害
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引起的一种成年蜂消化道传染性寄生虫病。蜜蜂孢子虫可以感染工蜂、雄蜂和蜂王,但对卵、幼虫和蛹不感染。染病蜜蜂普遍衰弱,萎靡不振,翅膀发抖,向一侧跌倒,爬出箱外而死亡;患病工蜂中肠变成灰白色,失去弹性,环纹模糊不清,无一定形状。
病原特征
蜜蜂孢子虫病的病原是原生动物的蜜蜂孢子虫(学名:Nosema apis)和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学名:Nosema cerenae),在蜜蜂体外蜜蜂孢子虫以孢子形态存在。蜜蜂孢子虫是一类专营细胞内寄生的、原始的真核寄生虫,分布广泛,不同种寄生不同动物,对昆虫、鱼类、人类等几乎所有动物都有影响。蜜蜂孢子虫在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破坏肠道正常功能,发病轻微时症状不明显。孢子虫在显微镜下放大400倍左右时也只有谷粒那么大。蜜蜂孢子虫最适宜的温度为30-32℃,高于36℃和低于12℃时,孢子停止发育。
图注:1.中肠上皮细胞;2.坏死细胞内的孢子虫静止体;3.健康蜂的中肠;4.病蜂的中肠;5.放大的孢子虫虫体。
为害症状
患蜜蜂孢子虫病的蜜蜂,发病初期病症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表现出病状,行动迟缓,娄靡不振,失去飞翔能力,病蜂多集中于巢脾下方边缘和蜂箱底部,也有的病蜂爬在巢脾框梁上,由于病蜂常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有些病蜂的翅膀出现缺刻,许多蜜蜂在蜂箱前和场地上无力爬行,典型病症是腹部末端呈暗黑色,第一、第二腹节背板呈棕黄色略透明。
流行情况
孢子虫不仅在病蜂肠道内寄生,而且也可以附着在蜂体、巢脾和蜂箱壁上,因此,被污染的巢蜜、病蜂的粪便是主要的传染源;蜂群间的传染往往是由于患病的迷巢蜂传染所造成。此外,养蜂员在换箱、换脾和合并蜂群时也会造成蜂群间传染。蜜蜂孢子虫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中国,江浙一带3-4月为发病高峰期,华北、西北、东北5-6月为发病高峰期,广东、广西、云南、四川2-3月为发病高峰,7-8月病情急剧下降,秋冬降到最低。
病理变化
解剖病蜂,中肠呈灰白色,失去弹性,环纹模糊。健康蜂中肠呈淡黄色环纹清楚,弹性良好。患蜜蜂孢子虫病的蜜蜂体内白血球显著下降,通常比健康蜂减少50%左右。切片观察显示,病蜂中肠围食膜消失,上皮细胞内充满大量孢子,而健康蜂中肠围食膜完好,上皮细胞正常。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患病蜜蜂腹部膨大,寿命缩短,群势减弱,采集力下降,时常在巢内、蜂箱前壁、巢门前下痢。蜂王受到感染时产卵力下降,机体功能衰弱,寿命只能维持2-4个月。
患病蜜蜂中肠病理变化比较明显,如发现患孢子虫病的可疑蜂群,可以取新鲜病蜂数只,剪去头部,用镊子或手夹住蜜蜂尾部末节拖拽取岀蜜蜂中肠。健康蜜蜂正常中肠粉红色至淡棕色,有明显环纹;病蜂中肠膨大,呈乳白色,环纹不清,失去弹性和光泽,即可初步确定为蜜蜂孢子虫病。
实验室诊断
镜检是比较准确的鉴定方法。在巢门口抓取30只采集蜂,取腹部放入研钵中加蒸馏水研碎,加30毫升水制成悬浊液,取10微升或1滴置于血球计数板或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400-6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有大量长椭圆形、带有淡蓝色折光性的大米粒状孢子,即可确诊为蜜蜂孢子虫病。
防治措施
根据专业养蜂者的观察与体会,场地常年少日照,地处低洼潮湿,周围环境肮脏,水源不洁,箱具、巢脾等缺乏应有的清洗消毒,群势弱小,秋后缺少花粉以及箱内湿度过大,防治疏忽等,是导致蜜蜂孢子虫病暴发的诱因。尤以天气长期低温阴雨,蜂群不能爽身飞翔排泄,易引发孢子虫病。在季节上以初春、秋末、冬初发病较多。在防治方面,应防重于治。防治蜜蜂孢子虫病主要的措施介绍如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9 13:26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