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岩村位于鄞西山区章水盆地西端,大、小皎的水系汇源之地,常住人口1750人,户数765户,土地面积700亩,山林面积7412亩,07年人均收入4000元,曾被评为宁波市十大历史文化名村。
蜜岩村蜜岩桥对面名叫应虞房的养老院,是港胞应圣瑞捐资100万元港币和200吨钢材所造。过蜜岩桥往左手看便是蜜岩庙了,里面供奉着蜜岩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应彪,他对宁波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应彪(讳斐,字德彰)是四明应氏始祖,据说是应彪前应氏四百六十年来最杰出的一位武将。唐长庆年间,应彪任余姚郡明州刺史,因平台寇功勋卓著,封观阳侯,封采地于永康。公元823年,48岁的应彪为了方便百姓,组织工匠在奉化江三江口处连舟16艘,用蔑索联结,上铺6尺木板,长55丈,宽1丈4尺,架起了奉化江上第一座桥梁。据说当年建桥时,天上过有红霞显现于云表,风水先生谓之天降福瑞,于是给桥取名为灵桥,这就是当今灵桥的雏形。有驴前辈在应氏宗祠发现有《灵桥赞》一首:“东津桥板跨江浮,一字平盛十六舟。千载人驰车马过,可知遗泽是应彪。鄮地原因贸易名,灵桥彻夜有人行。虽然岁得渔盐利,不废桑麻本业耕。”此外,它山堰的修筑、东钱湖的疏浚都有应彪的功劳。应彪死后,“民为之义葬,葬于经塘大岙(曾用名柿林岙、皇岙、汪家岙)”,后来在钱塘做官的应彪曾孙应俭等人从钱塘驻家返回永康时,将应彪公骨灰缸迁至封地永康。大概应彪的事迹由此渐渐遗忘,到应彪的四世五世孙应戴应梦时才溯本寻源,立庙于现樟溪河边白象山下,面朝蜜岩山而坐,先后称胡兹庙、柿林庙和蜜岩庙(曾俗称上庵)。庙正门前置两石鼓,庙前一天井呈正方形。左隅立二石柱称旗杆夹,中树有斗旗杆。庙有前、中、后三殿,前殿塑皂隶、马夫,分立于左右,中殿供奉观阳侯,后殿供奉唐肃宗,以示后不忘祖,侯不忘君。现的蜜岩庙选址在蜜岩桥的西岸,显然早已不是原来的蜜岩庙了。我们进去的时候同时有三个老爷爷进来,我忘吾说到这里上香的人挺多的。庙里有一个戏台,上书“镜我”两字,因为对面的匾额上镶嵌了一枚镜子,大概意指做人要清白正直。这时过来一个老奶奶,对着那三个老爷爷说下个月才有戏演出,明天这里排戏。这时我们才看见一块空地上堆着很多剧团专用字眼的箱子。蜜岩庙的庙会似乎有两个,一个是从1845年的重修后开始到的庙会,在农历7月25日;一个是此前更早的庙会,在正月十六,是为了纪念
宋理宗皇帝在1249年正月十六赐封当时应繇首次修成的应氏宗谱为《蜜岩显爵应氏宗谱》而定(“蜜岩应氏为江南右族族中之俊,旨勒显爵应氏世谱”)。如果撇去时间,更可关注的是庙会这一民俗活动,据应义植老人描述,庙会节目精彩纷呈,民俗内容丰富,其中最有看头的历次庙会都要展示的珍藏品“木制喜庆船鼓”。船鼓创制于清代,高3.4米,长2.7米,用千年黄杨木制成,融浙东黄杨木刻、白玉骨雕、骨木镶嵌、金属镂刻、玻璃彩画、绣品流苏等高端工艺于一体,上面雕有应氏的图腾和应氏始祖等,此外还刻记《三国演义》及其人物500多位,据说当年罗贯中隐居四明,与蜜岩关系密切,故有蜜岩人耕读《三国演义》的生活景象。木制喜庆船鼓现珍藏在阿育王寺舍利殿,而庙会至今也只留有演戏这一个节目了。我在整合这些资料的时候想起一件事情来,不知道这样理解是否可以。一个家住鄞江的汪家姑娘对我说她们家每年的正月十六都要到永康去拜佛,当时我就很纳闷,想来也许可以这样解释:汪姑娘家是从汪家岙(大岙)里迁出来的,而应氏始祖应彪最初就是葬在大岙,后来应彪被应俭迁到永康,汪家人对应彪的祭祀活动也跟着来到了永康。“昔日蜜岩庙每年正月十六日为庙日即宗族的节日,念佛供天,大放焰火。”汪家虽然不是应氏族人,但是汪家岙隶属于蜜岩村,也养成了祭祀应彪的习俗,又是自家门口的本地神祗,自然有很大的信仰力量。或者她奶奶这一方是应氏后人,还留有祭祀应彪的家族传统。
应氏正式迁居蜜岩是在《蜜岩显爵应氏宗谱》第十世应高,经明州杨迈、王致、王说、杜醇和楼有五位儒家学者的推荐后选址风水宝地蜜岩。推荐的五人也因此得了“桃源五先生”的雅名。至今蜜岩村的应氏依然占据着村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
出蜜岩庙往左手不远就可以看见一座单口石拱桥,是清咸丰二年(1852年),一个叫应元粥的83岁老人耗其一生积蓄所建,名“万安桥”,是古时往来许家、岩下的要道。桥高离溪底约6米,半园孔底直径12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兴建皎口水库的大潮中,上万民工汇成壮观的场面,当时的小火车就一直通到这座万安桥。我们到的时候因为一天前刚发过山洪,桥下都是山上冲下来的石头,桥下面的庄稼都被泥石掩埋,还可以看见成片的玉米倒在水里。处在万安桥和狮子山(蜜岩山)之间的水潭就该是蜜岩潭了。蜜岩潭出产蜜光鱼,又叫蜜鲒鱼,这就涉及蜜岩村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部分。
从万安桥回头往锦鸡山上走,很快就到达“四明职高”。很难想象在这样远离市区的山脚下还办有这样一所学校。中共鄞奉县委鄞奉县办事处遗址碑立在校园内,碑文有“青山起歌颂伟业,溪水呜咽悼忠魂。”但是校园的门卫告诉我们,因为今天校长在,所以不能让我们进去,自然也没有见到这红色革命的遗址碑了。四明职高最早的前身是祝家佛堂,系旅沪商人王东春独资建造。王祖籍祝家(蜜岩最早有蜜岩和祝家两个自然村落),为上海建筑业(木、漆)之承包商,笃信佛教。家有巨财,佛堂还未造就,王东春就从一个佛教徒沦落为一个赌徒,家财散尽,故当初佛堂并未完工。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下的“鄞奉县办事处”曾借此空屋培训干部,发动群众全面抗日,建立四明抗日民主政权,垦荒种粮,以衔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之经济封锁。1955年该佛堂因年久失修而拆除。1969年在佛堂旧址兴办“鄞县钢铁厂”。1971年改建“鄞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73年连带拆除“应洽兴大屋”盖起教学楼。
通往四明职高的公路也是到李家坑漂流的公路,转至学校的拐角处挂有大幅公告,说李家坑停漂。沿路往上走不远就可以看见皎口水库的一角,顺便可以从锦鸡山上俯瞰蜜岩村的全貌。从山上看村落建筑,非常明显可以看到蜜岩的建筑风格与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风格不同。它更多的是中间为长条式的天井,两边为整排1~2层的等高木质为主的房屋,门口有长廊,因两旁民居安韭字排列,故名“
韭房”。据说是按古
应国建筑风格建筑。因应氏迁始祖应高至六传分上中下三宅。“下宅于明季时己无所考,中宅亦祗百余家,惟上宅祖文盛公,后子姓蕃衍最盛者为仓门,以其地在宅下畔,亦名下宅,非昔所谓下宅。正是上宅最昌盛的一支。”所以蜜岩上宅“桂馥堂”(桂馥意即不忘祖宗)、中宅“崇本堂”、下宅为“中和堂”三祭祖祠堂并非与原来的上中下三宅一一对应,而是“桂馥堂”、“中和堂”皆为上宅一支所建,因上宅人丁兴旺,故与祖堂“桂馥堂”外新建“中和堂”,为上宅繁衍最昌盛者仓门一支所祭,即为应氏仓门祖祠。“崇本堂”为原中宅所建,意在祭祀我先祖天之本。
宗谱曰:“所谓中和,即是天下之大,中也和也,和天下之达道也。又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中和者。自尧舜三代以来,所以为人之理也,盖人之所以为人者,惟得中和之理。人能守此中和之理,而弗失始,可以谓之人夫。中和之理无他敦伦是也,人在天地间,相生为父子,相偶为夫妇,相次为兄弟,相资为朋友,相制为君臣,其名分不可易矣。然必父慈子孝,夫正妇顺,兄发弟恭,朋规友诲,君仁臣敬,其事理不可混矣”。这让人联想起中正——与此地不远的溪口蒋中正来。村落由四条道路连接,学校置于中间,商场设在宅前,文化活动中心“芙峰草堂”(“西山阁”宾馆旁)置于背山傍水富有诗意画境的芙峰山下。消防设施布局科学,现尚存有清代消防帽36顶。上水(天雨)下水(污水)成龙(系统),上与山边水池相通,下与村荷花池(洗马池)相接,再由两条人工大水渠由北向南通向村外万安桥边的蜜岩潭。保证了全村雨天不积水,旱天不缺水,下水畅流去,遇有火警不愁水。细水流村过时,有微风环村旋转的微妙体验。其中值得一题的是荷花池,即洗马池。洗马池是乾隆时新建仓门宗祠“中和堂”时的配套工程。“先祖在建祠同时,于宗祠东南隅,人工开凿池塘,面积数亩与宗祠相齐。一可用作消防,二可调节村落空气,使之湿润,三可用来洗马。池边有石高三尺立于道旁,称上马蹬。池西南有新建下田屋,住有大学士,五头墙,有“见大宾”屏风墙,内设堂前,厢房高阁,专供来客、贵宾下榻。经常有数十骑在池边洗尘。池塘还可用来洗刷家什以及蓄水排水之功能。每当宿雨初收,晓日东升,水光一碧,群峰倒映,亦一胜境。池中一部种植食藕,荷花开时碧水荡漾,金光灿烁,宗祠倒影在池中,使人感觉宗祠建在荷花中,美丽致极,故洗马池又名荷花池。”如今洗马池只剩初始时的三分之一。洗马池的历史告诉我们在这个边远的乡村也曾是一个多么兴旺的地方。
“崇义学堂”在桂馥堂的隔壁,由旅沪村人应文生与其子应桂馨于其宅右建西式建筑而办。至今此西式建筑还完好无损。应桂馨的家宅在骨架上也基本完好,是罗马柱加雕梁画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在二楼的门上还可以看见应桂馨录王湾的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去?归雁洛阳边。”也许应氏族谱的记录中最有意思的大概就要属应氏贵人应桂馨了。在应氏族谱的描述中,应桂馨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通六国语言,一席五人谈可以一字不落的复述;“促进新学,倾向改革,支持正义,为人慷慨,若有义举赈务,必解囊资助”,“倾向革命救国,后加入孙中山‘同盟会’,广植革命势力,创办《民主报》,鼓舞民气,提倡改革政体。为广州黄花岗之战斗,筹款助械。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时,桂馨与党人,策动‘垌和舰’官兵积极响应。率‘共进会’兄弟与军民光复松江、加兴、平湖、上海等地。光复上海的战斗中,他亲自率领敢死队攻打敌人军火工厂,为革命立了汗马功劳,深为革命党人重用。沪军都督陈其美,特委任他为谍报科长。后又委任徐州督军上将衔,守护战略要地。”甚至有应氏人认为应桂馨是蜜岩风水里该登龙庭因挖暗道而自掘风水的夭折天子。正是这样一个乡里要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却扮演了一个并不光彩的角色。
当年
袁世凯要称帝,遇上了一个最大的障碍——
宋教仁。宋教仁联合各党派组建了新的国民党,在当时的议会取得了组阁的资格,这直接影响了袁世凯当皇帝的梦想。于是袁世凯指使赵秉钧刺杀宋教仁,这个刺杀任务的具体实施者就是应桂馨,开出的酬劳是50万大洋和二等勋爵。1913年3月20日,时任沪军都督府谍报科长的应桂馨物色并指使兵痞武士英在上海车站刺杀了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民国第一案”。应桂馨付给杀手的筹码是一千大洋,改变的却是整个中国的历史。如果宋教仁组阁成功,中国很可能就走上了西方议会的民主制,因为这一套在宋教仁是专业出身,加之他是政治家而非政客,中国前途一片光明,到如今,也该跨过了如今台湾这等混乱的民主进程而进入了更完善的民主社会制度了吧。当然历史并不能假设,就像应桂馨最终没有逃过应有的下场。他被一个古董商告发,越狱后原本还可以活命,却不知实务公开地向袁世凯所要当初的报酬,最后死在袁世凯的刺杀之下。但是这个民国第一案出于对尊者讳的缘故,在族谱上是如此记载的:“在这沉沦与上升之间,充满了
民族矛盾和阶汲矛盾,上层建筑与基础的矛盾,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与隔洽,新与旧,开放与闭关的矛盾,理想(空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错综复杂,纵横交织。应桂馨就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中活动,他本着国家不遭分烈的宗旨,力争不让外国势力可乘之机,国家免受大难,也就难以避免生与死的行为选择。1914年12月 ,袁世凯电召晋京,途经津浦线之杨村附近,突遭狙击,遂遇害,年仅三十有八。”
崇义学堂曾先后被改为蜜岩小学、章蜜乡中心学校、宁波地区扫盲学校,曾被日本人作为驻扎地,后来有影片《难忘的战斗》在此地拍摄。至今,“崇义学校”校舍依然完整,曾用作礼堂的广式楼阁梁柱及检阅台依然完整,但部分柱脚和地板己经腐朽。我们似乎很难从当前的景象中想象当年应家兴旺时屋柱装有护套、门前有大石狮大石鼓上马石时候的繁荣气象了。
至此我们也就出了蜜岩村,那许多没有走过的建筑和历史遗迹,也只有期待在下一次的行走中细细品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