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撼大树”最早载自明
刘昌《悬笥琐探恃才傲物》,用来比喻借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而唐·
韩愈《
昌黎先生集》中有“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之句。由于两句相似,“蜉蝣撼大树”常误解为“不自量力”的韩愈句意。
比喻借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明
刘昌 《县笥琐探·恃才傲物》:“ 汤家公子(
汤胤勣 )喜夸诩,好似蜉蝣撼大树。” 本文通篇强调当时有人喜欢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作者在引用韩愈的“蚍蜉撼大树”时,应该也注意到其用法与此处的区别,因而可能有意对词句加以改变,在此表达“比喻借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的意思。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三篇七:“吃醉了酒骂人,这在我本来是一种恶德。但是你被骂的 丁先生 也应该内省一下……假使你内省不疚,那小孩子的醉态就像蜉蝣撼大树,何损于你的 泰山北斗呢?” 此处,郭沫若先生似乎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对大人来说,一个喝醉酒的孩子对他的不敬或评论是不会有重要影响或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所以这里似乎应该用“蚍蜉撼大树”而不是“蜉蝣撼大树”,作者可能是用错或误用了这两个容易混淆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