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舞
广东省湛江市乌石蜈蚣舞
蜈蚣舞,流传于广东省湛江雷州市(原海康县)乌石港的传统舞蹈,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介
蜈蚣舞是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的民间民俗舞蹈。该舞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蜈蚣舞者,天下一奇也。乃明代初年,广东雷州府海康县(今雷州市旧称)乌石港区先民所创,祛邪消灾,祈福求安之民俗。悠悠历史,代代相传,五百余年。
传说古时乌石港曾遭瘟疫,渔村萧条,后来乡民相约共驱瘟魔。为表同心合力,各人以缆绳系腰连成长队,入夜时手执香火进港驱邪。队形舞动 宛如蜈蚣爬行,神态惟妙惟肖,故称“蜈蚣舞”。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之夜,乌石港区群众都要举办传统的蜈蚣舞活动,以驱除邪气祈求平安娱乐节庆。
发展历史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据说古时雷州乌石地区台风肆虐、鼠疫流行、哀鸿遍野。行义之人相聚商讨,见百足之虫,有攻毒散结、祛风治病之效,且夜间出行,肉食鼠类;别名天龙,坐镇安府,乃瑞祥之物也。故仿蜈蚣爬行为舞。
时逢中秋,精选壮丁,百人结队,为民驱魔。为表同心,各以船缆系于下腰,列并同行,入夜时分,手执香火,进港驱邪,壮哉队伍,手舞足蹈,蜿蜒前行,状如一硕大蜈蚣爬行,惟妙惟肖,故名“蜈蚣舞”。
民国《海康县续志·地理·民俗》记曰:“仲秋之夜……又有箫鼓聒耳,群童队行,手持香火楦饰,龙狮首尾,跳舞通街,曰‘舞蜈蚣者’,此农民相沿之习也。”
发展
而后数百年,每逢中秋,港区埠头,净室焚香,接迎舞队。桑榆已晚,青壮百人,双手执香,船缆系腰,头戴斗笠,顶布香火,色显褐红。一人领头,挥舞草球,引诱蜈蚣,旋转运作;一人演“头”,火眼金睛长须顶,双手钳牙辟邪开;两人扮“尾”,身背猪笼,香把上插,分叉而开;其他为“身”,开张双手;巡街走巷,所经各家,燃放鞭炮,与之呼应。
新纪开元,形式新变,有“双雄”“双雌”“雄雌”三者,服饰、道具、技艺不断完善,古朴之舞蹈,生动之形象,闻名于世。
荣誉
雷州乌石蜈蚣舞在于2005年9月在“湛江市首届红土文化节”获二等奖;2007年10月在“中国雷祖文化节”获一等奖、贡献奖;2008年2月在“雷州市民俗文化大巡游”获金奖、组织奖。
保护级别
2009年,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3 17:19
目录
概述
简介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