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咬伤,中医病名。是指被蜈蚣螫伤,毒汁注入皮肤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局部出现咬伤瘀点,周围红肿疼痛,甚或伴全身症状为临床表现。该虫中国均有分布,以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地区较多。与西医病名相同。本病若及时治疗和处理,病情较轻者,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严重患者可导致休克,昏迷,抽搐,心脏和呼吸麻痹等,可致死亡。
名词解释
是指被蜈蚣螫伤,毒汁注入皮肤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局部出现咬伤瘀点,周围红肿疼痛,甚或伴全身症状为临床表现。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名蜈蚣蛰伤基本相同。
病机
人体皮肤被蜈蚣叮咬,接触其毒液,邪毒侵入肌肤,与气血相搏所致。
诊查依据
1.咬伤处出现两个瘀点,四周红肿。
2.常伴发红丝走窜。
3.自觉疼痛彻骨和瘙痒,严重者则可有浑身麻木,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甚至谵语、抽搐,危及生命。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应以虚实为辩证要点。皮肤成片红肿、水疱、瘀斑,发热,胸闷,尿黄,舌红,苔黄,脉数,应考虑为热毒蕴结证,以实证为主。
治疗原则
若局部红肿疼痛严重者,清热解毒,宜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出现眩晕,浑身麻木,抽搐者,清热解毒、祛风镇痉,宜葛根汤加减;若神志不清、谵语者,凉血清热、解毒开窍,宜犀角地黄汤加减。
证治分类
热毒蕴结证
主证:皮肤成片红肿、水疱、瘀斑;发热,胸闷,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代表方: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其他疗法
1.六神丸、季德胜蛇药、南通蛇药片等,凉开水或米醋调匀,外涂。南通蛇药、六神丸化水后涂局部。
2.苋菜、夏枯草、新鲜桑叶、南瓜叶等,捣烂,外敷。
3.内服季德胜蛇药、南通蛇药片、解毒消炎片、安宫牛黄九、通窍散等。
转归预后
本病若及时治疗和处理,病情较轻者,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严重患者可导致休克,昏迷,抽搐,心脏和呼吸麻痹等,可致死亡。
预防调护
1.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周围杂草。
2.野外工作时,应掌握蜈蚣的生活习性,应注意防范。
文献摘要
《
诸病源候论·杂病毒诸候·蜈蚣螫候》曰:“此则百足虫也,虽复有毒,而不甚螫人。人误触之者,故时有中其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