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支洲岛
海南省三亚市岛屿
蜈支洲岛,古称“古崎洲”“牛奇洲岛”。标准地名“牛奇洲”,“蜈支洲岛”是老百姓的习惯叫法。坐落在海南省三亚市北部的海棠湾内,南邻亚龙湾,北与陵水南湾猴岛遥望,面积1.48平方公里,形似一个倒放的粽子,是海南岛周围为数不多的有淡水资源和丰富植被的小山岛。岛上高处长满杂草树丛,低处有较多的椰树。
名称由来
蜈支洲岛,原俗称牛起洲。后来,人们根据海南方言“牛起”的谐音叫它古崎洲、蜈蚑洲。后来民众谬读为蜈支洲。1990年代~2000年代的地方志则称蜈蚑洲岛,或蜈蚑洲。
据海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2006年确定该岛标准名称为“牛奇洲”。“蜈支洲岛”是老百姓的习惯叫法,由于该岛在开发商的大力宣传下,蜈支洲岛广为人知,声誉逐渐在旅游界叫响。
位置境域
蜈支洲岛,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境内,东北距新村港13海里,与陵水南湾猴岛遥望;西南距铁炉港陵水湾海棠湾以东)内惟一的岛屿。该岛东西长1.4公里 (一说1500米),南北宽0.8公里 (一说1100米),面积为1.13平方公里(一说1.5平方公里,一说 1.48平方公里,一说0.9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地质
海南岛地质构造形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构造等主要构造体系。东西向构造形态中有4条构造带:王五—文教、昌江—琼海、尖峰—掉落、九所—陵水。蜈支洲岛属于九所至陵水构造带,该构造带地理坐标北纬18°15′~18°30′,横贯乐东黎族自治县、三亚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东西长100多公里,分布有海西期牙龙角岩体,燕山期罗蓬、千家、保城、税町、高峰、南林、陵水等岩体,形成一条东西向花岗岩穹隆构造带;有燕山晚期的同安岭、牛腊岭等火山岩;在大茅村附近和田独村尾岭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岩石、大曾岭的花岗岩、陵水英州坡附近的花岗岩中,都可见东西向的断层带。本构造带主要由古生代岩层褶皱和断裂带构成。从三亚市区至南田农场长30公里、宽10公里范围成为“三亚褶皱”带;三亚田独地区至高峰地区属于北西向构造形态中的乐东黎族自治县至田独断裂带,此地断裂带续见到破碎带、断层角砾岩和温泉分布。
蜈支洲岛地区,属于万宁—陵水—三亚陡倾带,深度值为31~33公里。
蜈支洲岛地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西太平洋地壳构造不同发展阶段的大陆边缘区,属由澳大利亚稳定陆壳破碎沉陷的南海—印支地台、华夏断块和华南断坳悬南海之中的海南隆起南部的崖县地体,并接受不同地质时代岩性各异的地层沉积。主要出露的地层有: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生界白垩系和新生界第四层。
蜈支洲岛地区岩浆岩,按岩石活动的先后顺序、岩石特征、同位素年龄等资料,主要划分为华力西、印支、燕山时期的侵入岩,白垩系的火山岩,以及一些潜火山岩相和侵出相的过渡岩石类型。
地貌
蜈支洲岛属丘陵地形,北部稍高,西北部较低。岛的东、南、西三面均为岩石陡岸和石质岸,沿岸多礁,船只靠岸困难;北面为较平坦的玉带状沙石岸,可供船只在西南季风期临时锚泊。东南部则群山环抱,中部则为起伏平缓的陆地。
蜈支洲岛上,山峰最高海拔78.3米,地势东高西低。岛上山峰层迭,绿树成荫,花果遍地。
气候特征
蜈支洲岛位于三亚市,境内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长夏无冬,秋春相连。三亚市的气温从1959~1990年,累年平均气温25.6℃,极端低温是1974年1月2日5.1℃;极端高温是1990年6月4日35.9℃。如按气温分季节,平均气温等于22℃为夏季,因此,从2月中旬~12月上旬共10个月时间为夏季;从12月中旬到翌年2月上旬,这两个月内的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属春秋季。
海域特征
蜈支洲岛,在海棠湾以东海面。海棠湾,地跨三亚、陵水两个市县,属三亚的一半名为“海棠湾”,属陵水的一半称作“土福湾”,是三亚的东大门,距市区28公里,距凤凰机场80公里,总面积253平方公里,海岸线6公里,凹向东北,呈“L”形,沙细水清。。海棠湾依山傍海,地形独特,自然生态完美,旅游资源丰富,拥有22.4公里海岸线和南田温泉、蜈支洲岛、椰子洲岛、伊斯兰古墓群、藤海湾五大旅游胜地,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是充满希望的国家海岸公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冬暖夏凉,是热带高效农业、冬季瓜果种植、热带水果种植、水产养殖、南繁育种的极佳之地,海棠湾附近海域盛产夜光螺和海参等。还有湾婆鸭、青田鹅、东溪鸽、龙江虾等特产。
环蜈支洲岛海域海水能见度6~18米,海底珊瑚五彩斑斓,美丽的热带鱼四处游荡,这里是公认的中国第一潜海胜地。
土壤植被
土壤
蜈支洲岛位于三亚市,境内土壤主要有:
山地黄壤,生长着山地雨林和高山矮林,宜封山育林,保持热带山地的自然生态平衡。
赤红壤,分布于海拔高程400~750米的山地和丘陵,以花岗岩化体为其主要母质,风化层较厚,肥力较高,坡度较陡,适宜发展热带经济林、用材林或实施林牧业综合开发。
砖红壤,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的浅海沉积物。该地砖红壤土层深厚,质地适中,肥力中等,适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燥红壤,分布于沿海地区,海拔高度50米以下,滨海阶地、台地、土壤母质为浅海新老沉积物,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砂性大,肥力低。宜于种植腰果及造林。
植被
蜈支洲岛位于三亚市,境内岛屿植被,主要由次生林、灌木林和草地组成。岛上高处长满杂草树丛,低处有较多的椰树。
灌木林,分为常绿灌木林和落叶灌木林2种。其中常绿灌木林分布区与次生雨林的分布区相同,由于恢复的时间较短,尚处于灌木林阶段。落叶灌木林分布区与次生季雨林的分布区相同,由于恢复的时间较短,尚处于灌木林阶段。
热带次生雨林,主要分布区域是,东从甘什岭开始,西至三亚的中部内侧丘陵、山区抱土一带的红坡岭、南至三亚市城建区内侧的狗岭、金鸡岭一带和亚龙湾东内侧山体一带地区及牛奇洲(蜈蚑洲)岛。
自然资源
野生动物
蜈支洲岛地区,境内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兽纲动物6目11科14种,鸟纲动物13目36科103种,两栖纲3目6科54种,昆虫纲10目61科101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海南坡鹿、海南山鹧鸪、蟒蛇(南蛇)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水鹿、猕猴、穿山甲(鲮鲤)、原鸡、黑翅鸢、蛇雕、领角鸮、池鹭、黑脸琵鹭、黄嘴白鹭、三线闭壳龟(金钱龟)、绿海龟、玳瑁(十三鳞)、蠵龟、太平洋丽龟、棱皮龟等。省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海南兔、果子狸、赤麂(黄猄)、黄喉、草龟、银环蛇(簸箕甲蛇)、眼镜蛇、海南鹩哥(八哥)、金丝燕等。其他野生动物有野猪(山猪)、豪猪(扫尾豪猪)、赤腹松鼠(红胸松鼠)、竹叶青蛇、盲蛇(铁线蛇),两栖类有黑眶蟾蜍、黑斑蛙(青蛙、田鸡)、斑腿树蛙(土蛤)、海蛙、绿翅鸭(小水鸭)、珠颈斑鸠、褐支鸦鹃(毛鸡)、翠鸟(钓鱼精)、戴胜(鸡冠鸟)、鹦哥、大嘴乌鸦、麻雀、家燕、斑鸠、画眉、鹌鹑、伯劳、竹鸡、鹳等。常见的昆虫有蜜蜂、蝴蝶、蜻蜓、蜈蚣、地鳖、蚱蜢、蜥蜴、沙鳖、壁虎、蚂蟥、螳螂、蟋蟀、蜘蛛、蜗牛、蚯蚓、蚕、苍蝇、蚂蚁、蛾虫、甲虫、蛀虫、蝗虫、臭虫、禾黄、青娘等。因环境变化和违法捕杀,野生动物种类数量逐年减少。
特别是,岛上有巨蜴等珍贵保护动物。岛的沙滩上有大量水宁螺、花瓶坳等贝类。
水资源
蜈支洲岛是海南岛周围为数不多的有淡水资源的一个岛屿,岛上有人工建蓄水塘1个,水井7眼,水源充足,可供300~500人饮用。
海产资源
蜈支洲岛周围海域盛产夜光螺、海参、龙虾、马鲛鱼、帽鱼及五颜六色的热带鱼,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观赏价值。南部水域的珊瑚礁,五彩斑斓,形态奇异。
野生植物
蜈支洲岛地区,境内野生植物资源有热带林木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0多种。特一类林木有子京、荔枝、母生、花梨、青皮、苦梓、红罗、加朴、鸡尖、孔雀豆、科礼、陆均松、竹叶松、柚木、石梓、莺歌、细仔龙等。二、三类林木有绿楠、油丹、红椤、香果、香椿、柳稿、红营、毛丹、乌墨、胭脂、异株木犀榄、黄杞、木荷、翻白叶、黄梓、苦楝、活罗、华桢楠、金莱、黄丹、鸟榄、华爪木、假韶子等。四、五类有海南山竹、山杜英、大沙叶、茸皮、华楹、黄檀、海南红豆、枫香、麻楝、高山榕、铁冬青、蒙蒙木、余甘子、木棉、黄桐、鸭脚木等。药用植物有2000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30%左右,主要有龙血树、木灵芝、沉香、槟榔、益智、草砂仁、百部、香根、杜藤、海南巴豆、石斛、五指山参、桄榔、天冬、万京子、青天葵、鸦胆子、草豆蔻、鸡血藤、乌榄等。
藤类植物有红藤、白藤、鸡藤等。纤维植物有大索麻、高山蒲葵。单宁植物有红树林、厚皮等。果树植物有波罗蜜、荔枝、龙眼、阳桃、石榴、酸豆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因开发建设,三亚市很有代表性的野生杧果树、野生酸树逐年减少。
历史文化
据载,清光绪年间,海南游方道人吴华存欲在此结庐修身,时任崖州知府钟元棣认为如此宝地不应为个人所有,便制止了吴道人的行为,由州府筹资于1893年在岛上修建“海上涵三观”,供奉中国汉字创始人仓颉,在海南文化发展史上写下浓重一笔;清廷衰败后,庵堂乏人打理,日渐破败荒废,当地渔人改塑妈祖神像供奉。
蜈支洲岛是海棠湾内的一座小岛,它有个俗名叫牛起洲。传说很久以前,这个岛原来堵在藤桥港口,进出港口的水路很狭窄,行船很不方便。于是,官府下令百姓们全部上岛挖土凿石,把这座岛搬掉。有一天,仙姑下凡在海棠湾游玩,看到百姓们挖土搬岛,十分辛苦,就请来两头神牛,帮助人们把这座岛搬走。两头神牛为了不惊动人们,等待人们收工离岛后,才悄悄地拉动小岛,一直把小岛拉到了藤桥港外的海湾。这时,一位在海滩上摸螺的孕妇看见神牛拉岛,又惊又喜,大声叫喊。神牛听到了孕妇的叫喊,认为很不吉利,立刻停下来,躲藏在小岛的后面,等孕妇离开后才继续拉。仙姑看到神牛不再把小岛往外拉,就把神牛点化成石,在海里永远守着小岛。因为这个小岛是神牛拉起来的,因此,老百姓就把这个小岛叫做牛起洲。
航道航运
2000年代初,蜈支洲岛的西北部建有码头一座,可停靠50吨的渔船。同时,北面为较平坦的沙石岸,可供船只在西南季风期临时锚泊。旅游开发后,新建了冬季码头和夏季码头各一座。
2010年,蜈支洲岛海域,客运由三亚蜈支洲岛度假中心承担,有船只10艘,总吨位397号,客位680个。此外,有三亚巡洋游艇服务有限公司,运营蜈支洲岛等海域的豪华游艇客运,申请投放运力船舶4艘,客位数227个。
军事地位
蜈支洲、东瑁洲、西瑁州位于榆林港东西两翼,地位十分重要,蜈蚑洲位于榆林港以东,与赤岭、后海互为椅角,是榆林港东翼的海上屏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岛被部队所用,作为战略防御重点地区。
旅游开发
蜈支洲岛,是度假、休闲、避寒、冬泳、娱乐的佳处。20世纪90年代后,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场所(三亚市蜈支洲岛旅游区)。岛西北部开发了游泳池、歌舞厅、啤酒屋、健身房和其他各种休闲度假设施。为“2016年度国内最佳旅游景点”、“2017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区”等殊荣,“全国十大海钓基地”,“全国十大婚庆产业基地”,“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华南最具人气自然景区”等重量级荣誉。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4 11:57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位置境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