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腰体是一种诗律格式,律诗一般除开
首尾两联不做要求,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但是蜂腰体对颔联不要求对仗,但要求颔联和颈联是描述一件事情,叙事流水不断。
“蜂腰”最初为南朝梁代沈约等人作为声律的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提出,认为“
蜂腰”是有损齐梁体声律的一种现象。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相同,或第二字与第四字同是浊音声母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都有读起来两头重中间轻的毛病,即为“蜂腰”。
宋人魏庆之所辑《诗人玉屑·诗体》将“蜂腰格”作为一种诗律格式提出:“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上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辩》将“蜂腰体”作为作为诗律正体之外的一种变体提出:“按诗有杂体:一曰拗体,二曰蜂腰体,三曰断弦体,四曰隔句体,五曰偷春体,六曰首尾吟体,七曰盘中体,八曰回文体,九曰仄句体,十曰叠字体,十一曰句用字体,十二曰藁砧体,十三曰两头纤纤体,十四曰三妇艳体,十五曰五杂俎体,十六曰五仄体,十七曰四声体,十八曰双声叠韵体,十九曰问答体,皆诗之变体也。”
按照齐梁及唐代“近体诗(格律诗)”诗律正体,律诗除开首尾两联不做要求,中间各联都是要求对仗的,但是由于严格对仗可能因为声律形式而损害内容意义的表达,或者干脆就是有意用特殊形式达到别样的表达效果,导致颔联没有对仗,直到颈联才对仗分明。这种首联、颔联、尾联都没有对仗而只有颈联对仗的变格诗体,就是所谓蜂腰体,谓之腰细(相对中间两联对仗而言)。蜂腰体在盛唐五律中尤其多见,贾岛、王维、李白、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用这种蜂腰体的诗作。
这两首诗都是一变近体诗正体,颔联意贯首联,没有对仗,及至颈联才对仗分明。这种首联、颈联、尾联都无对仗而只有颈联对仗的诗,即为“
蜂腰体”,或谓之“蜂腰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