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桐》是唐代诗人
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桐树之高;后两句则写桐树虽高,并曾教紫凤无处栖身,但终不免斫而为琴,被人用以弹《坏陵》。全诗深婉精丽,旨意隐秘。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蜀桐》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其时,东川节度使
柳仲郢奉调回长安,诗人以幕府属员的身分随柳回京。仲郢内征,好似良材之斫作秋琴,而自己则从此托身无所,感慨之下,写下这首诗。一种认为诗人以蜀桐为喻,颂扬
李德裕是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并感叹他遭了殃,远贬崖州,自己变得无依无靠。一种认为是诗人为自己失恋而作。题旨以“蜀桐”代情侣。对照诗人的《
玉山》,“桐拂千寻”,就是“玉垒高桐拂玉绳”;“凤要栖”桐,即获得爱情;“枉教紫凤无栖处”,则诗人受环境影响而失恋。只因诗人“学仙玉阳东”时,朝夕与“玉阳”相处,于是一系列的情诗皆用“玉山”、“玉垒”。
“玉垒高桐拂玉绳,上含非雾下含冰。”主要描绘桐树的俊拔和坚毅的品性。梧桐的生长环境是恶劣的,它的枝叶为云气所缭绕,它的脚下是冰雪。梧桐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种与凤凰相连的佳木,诗人在描写中刻意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山名用“玉垒”,玉石高洁出尘,已有一种坚硬的感觉;桐称“高桐”,本身也有一种悲剧气质。
“枉教紫凤无栖处,斫作秋琴弹坏陵。”感叹高桐白白长得高大,最后被人斫作秋琴去弹《坏陵》古曲。栖息于树上的鸟是那传说中最洁净的凤凰,而诗人特意选择“紫凤”一词加以美饰,色彩上更加鲜明;琴说是“秋琴”,也是在着意突出一种寒凉之意。
清代
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卷十四:叹世无知音也,非惜高桐之谓。
清代
屈复《玉溪生诗意》卷十四:一、二言材之良如此,正当留于栖凤,乃斫琴而弹广陵,世无赏音,徒枉令紫凤无栖处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宣宗大中五年(851)入蜀,任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节度判官。在四川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幕府生活的四年间,曾一度对佛教有着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有《
李义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