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宫夜宴
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
《蜀宫夜宴》由作曲家朱舟、俞抒、高为杰创作于1981年。乐曲根据成都市郊五代前蜀王建(907-918在位)墓所刻二十四幅乐舞石刻图象,虚拟蜀宫夜宴的歌舞场面,具有独特的曲调和艺术构思。全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夜空宁静,月色清凉,乐工侍宴,宾主在典雅的乐声中就席;第二部分,女乐表演《霓裳羽衣舞》;第三部分,变化再现第一部分的旋律,宴毕送客。
创作背景
乐曲《蜀宫夜宴》是由作曲家朱舟、俞抒、高为杰于1981年所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该曲描写的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公元10世纪)前蜀宫廷歌舞音乐的一个场面。在成都西郊的五代前蜀皇帝王建(847-918)的陵墓中,镌有二十四幅石刻乐舞图像,这些图像反映了当时蜀宫伎乐工表演乐舞的情况。朱舟、俞抒和高为杰曾在墓前流连忘返,“无心惆怅君王迹,着意低回古乐情”。
乐曲根据前蜀皇帝王建墓所刻的二十四幅乐舞石刻图象,虚拟蜀宫夜宴的歌舞场面,具有独特的曲调和艺术构思。曲作者为求再现古代《霓裳羽衣舞》的音乐,参考了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霓裳中序第一》曲谱及白居易诗《霓裳羽衣舞歌》等有关文献。在素材的使用、曲式的设计、乐队的编制、配器等方面都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乐曲赏析
乐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AB组成。A段在管子、云锣和碰铃所奏出的引子后,笛子、中胡轻声演奏出委婉柔美的旋律,表现了明月深宫照的幽静夜景;B段乐队齐奏迎宾曲,典雅堂皇。第二部分:作者根据白居易诗《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的描写,将变奏回旋曲式与唐大曲的「散序——中序——曲破」的结构结合运用,古朴华丽,生动地描绘了舞伎的优美姿态。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倒装再现,即先是B段的钟鼓齐鸣,管弦纷奏的送客曲;然后由二胡、中胡和横箫缓慢奏出的A段,哀怨悲切,表现一种宴罢之后寂寥冷清的意境,旋律有感伤的余韵耐人寻味。
社会评价
1981年10月由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蓉城之秋大型”音乐会中,民族管弦乐曲《蜀宫夜宴》首次公开亮相,古朴雅致的音调将观众带回盛世唐朝,作品不同凡响的音乐构思和曲式结构赋予其极富雕塑感的艺术魅力,听众赞不绝口,颇有“难得几回闻”之感。同年,乐曲赴京汇报演出,再次得到首都各界人士的肯定和赞誉,产生了广泛地影响,成为四川民族器乐精品之一。
1989年台湾“实验国乐团”排演了大型民族管弦乐《蜀宫夜宴》,并于同年1月26日在台北市公演,台湾《自立早报》发表《“实验国乐”26目弹奏(蜀宫夜宴)》的专文介绍《蜀宫夜宴》,细致深刻地注解了乐曲的写作构思、历史背景、乐曲曲式结构特点,盛赞它是一首不得不听的优秀器乐作品。台北市音乐专业报《北市国乐》以《实验国乐元月26日摆夜宴》为题,称赞音乐会“韵味浓厚..使人回昧思索”。
四川省歌舞剧院旗下的天姿国乐团音乐总监、著名指挥家唐青石先生于2006年为乐团量身打造《蜀宫夜宴》精简版——小型民族管弦乐,将这部作品改版为8分钟长度,由乐团24名美女乐员扮作永陵24伎乐图中的宫廷乐师.用多种乐器共同演绎盛世唐朝的歌舞升平、雍容之音,表演中还配合古典抒情的舞蹈动作,全面复活唐朝的“流行音乐”。唐青石先生说:“其实24伎乐就是中国最早的乐坊之一,是当时最时髦的流行乐”。乐团率先在欧洲、北美推出了《蜀宫夜宴》,在演出中将乐曲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优秀的宫廷乐舞大曲作了详尽介绍,并通过乐团乐员的技艺,用音乐诠释中国神秘、璀璨的历史文化。每次曲终,一片惊艳的呼声,为乐团带来了无比的荣耀和骄傲。《蜀宫夜宴》成为乐团的保留曲目,是乐团占领国内外演出市场的重要曲目之一。
作者简介
朱舟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代表作有《明月皎皎》、《蜀宫夜宴》等。
俞抒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31年出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和音乐学系,从事作曲、西方音乐史学和音乐美学(研究生班级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高为杰
作曲家。1938年5月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曾任四川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1983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现代音乐团体“作曲家创作探索会”。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聘联系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延边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兼聘教授,黑龙江大学兼聘教授,天津音乐学院荣誉教授,贵州师大客座教授,琼州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音乐》、《爱乐》等刊物编委。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0 07:10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