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汉语一级字,读作蛾(é或yǐ)。蛾(é):昆虫,与蝴蝶相似,体肥大,触角细长如丝,翅面灰白,静止时,翅左右平放,常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蛾子。蛾眉。蛾扬(眉扬,形容美人笑貌)。蛾绿。飞蛾扑火。蛾(yǐ):古同“蚁”。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昆虫,与蝴蝶相似,体肥大,触角细长如丝,翅面灰白,静止时,翅左右平放,常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子。~眉。~扬(眉扬,形容美人笑貌)。~绿。飞~扑火。
详细字义
蛾é
〈名〉
1. 形声。从虫,我声。本义:蛾子。昆虫。形似蝴蝶,体躯一般粗大,四翅,静止时平放体侧。多在夜间飞行。
2. 同本义 [moth]
3. 又如:蛾罗(即蛾子);蛾蝶(指飞蛾);蛾眉(指飞蛾)
4. 蛾眉的简称 [beautiful eyebrows]
5. 又如:蛾黄(淡黄色);蛾黛(女子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
6. 形似蛾的某些高等菌类植物 [some fungus similar to or likened to a moth]。如:木耳,
桑耳,亦称为
木蛾,桑蛾
蛾 yǐ
〈名〉
1.
蚂蚁。后作“蚁” [ant],《
礼记·
学记》:一年视
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羣,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
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
大学之道也。记曰:
蛾子时术之(蛾音蚁),其此之谓乎。
郑玄注云:蛾(音蚁),
蚍蜉也,蚍蜉之子,
微虫耳。时术(音述),蚍蜉之所为其功,乃复成大垤(音碟)。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蛾,鱼起反,注同,本或作蚁。蚍音毗,蜉音孚,
尔雅云:蚍蜉,
大蚁。复,扶又反。垤,大结反,毛诗传云:
蚁冢也。
扶服蛾伏。——《文选·扬雄》
蜂蛾微命,力何固?——《楚辞》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蚁。——《史记》
2. 又如:蛾子(幼蚁);
蛾附蜂屯(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
蛾封(蚂蚁衔土于穴外堆成的小丘);
蛾斗(蚂蚁争斗)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五何切《集韵》《韵会》《正韵》牛何切,𠀤音莪。《玉篇》蚕蛾也。《韵会》蛾似黄蝶而小,其眉句曲如画。《尔雅·释虫》蛾罗。《疏》此卽蚕蛹所变者也。《埤雅》茧生蛾,蛾生卵。《大戴礼》食桑者有丝而蛾。《前汉·文帝纪》建昭元年秋八月,有白蛾羣飞蔽日。《师古注》蛾若今之蚕蛾类也。
又飞蛾。《古今注》飞蛾善拂灯。一名火花,一名慕光。
又蛾眉。《诗·衞风》螓首蛾眉。《前汉·扬雄传》知众嫭之嫉妬兮,何必颺纍之蛾眉。《师古注》蛾眉,影若蚕蛾眉也。
又姓。《通志·氏族略注》见《姓苑》。晋大夫蛾析之後,魏平东将军蛾青。
又影蛾,池名。《三辅黄图》影蛾池,武帝凿池以玩月,使宫人乗舟弄月影。
又与俄同。《前汉·外戚传》孝成班偼伃,帝卽位,选入後宫,始为小使,蛾而大幸。《师古注》蛾、俄古字通用。
又《广韵》鱼倚切,舣上声。与蚁同。《礼·乐记》蛾子时述之。《注》蛾,蚍蜉也。《后汉·皇甫规传》张角等皆著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为蛾贼。《注》卽蚁字。喻贼众多,故以为名。
又人名。《左传》蛾析。亦音鱼绮切。 《尔雅》作䖸。《集韵》本作𧒎。
说文解字
罗也。从虫我声。五何切〖注〗臣铉等案:《尔雅》:蛾罗,蚕蛾也。䖵部已有。或作䖸。此重出。
说文解字注
(蛾)罗也。蛾罗见释虫。许次於此。当是螘一名蛾。古书说蛾为?者多矣。蛾是正字。蚁是或体。许意此蛾是螘。䖵部之?是蚕?。二字有别。郭注尔雅蛾罗为蚕?。非许意也。尔雅螘字本或作蛾。葢古因二字双声通用。要之本是一物。非叚借也。从虫。我声。五何切。十七部。今音则鱼绮反。在十六部。
蛾的书法
关于蛾的书法见图册。
汉英互译
◎蛾
miller moth scalewing
方言集汇
◎ 粤语:ngai5 ngo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o2 [宝安腔] ngo2 [
海陆丰腔] ngo2 [
客语拼音字汇] ngo2 [梅州腔] ngo2 [客英字典] ngo2 [东莞腔] ngo2
相关词语
音韵集汇
上古音系
广韵
蒙古字韵
中原音韵
洪武正韵牋
分韵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