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龙
是生活于晚侏罗世的大型兽脚类恐龙
蛮龙(Torvosaurus)是生活于晚侏罗世的大型兽脚类恐龙,体长可达10米以上。该属下目前有两个种,包括发现于北美洲的谭氏蛮龙(Torvosaurus tanneri),和发现于葡萄牙的格氏蛮龙(Torvosaurus gurneyi)。蛮龙拥有巨大的牙齿,其手部的指爪也非常发达,可以辅助捕猎。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兽脚类牙冠属于格氏蛮龙,其长度达到了145.5毫米。蛮龙与异特龙和角鼻龙分布在同一地区。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模式种标本
模式种正型标本:BYU 2002,不完整的左右前肢。
模式种归入标本:BYU 2003至BYU 2018,包括左侧齿骨,颈椎背椎,左侧的三枚掌骨,右侧肠骨,左右耻骨,右侧坐骨,右侧胫骨,右侧腓骨,右侧跟骨,右侧距骨,左侧的指节骨和第一指的爪。
模式种归入标本:BYUVP 4883,5286,9249,4882,5110,4884,4860,4998,9120,9121,9090,4890,5086,5004,4976,9013,9135,5029,9621,5020,9622,5129,5136,9620,5276,5077,5147,5281,5277,5009,5005,5280,5241,5278,8966,5279,包括齿骨,颧骨,泪骨,眶后骨,前颌骨,方骨,寰椎,颈椎,背椎,尾椎,脉弧,跟骨,距骨,腓骨,肱骨,三枚跖骨,尺骨,桡骨,胫骨。
模式种归入标本:TATE 401, 1002–1005,保存了颧骨,肩胛乌喙骨和肋骨。
模式种归入标本:TATE 0012,保存了寰椎,枢椎,荐椎,尾椎,脉弧,肩胛骨,乌喙骨,肠骨,耻骨,坐骨,股骨,胫骨,腓骨。
模式种归入标本:FMNH PR 3060,一些腹膜肋的碎片,右侧第三掌骨,右侧手部指节骨,左侧的第II-IV跖骨,左侧的脚部第一趾第一趾节骨。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未在学术期刊发表,但是完整度到达55%的标本,被称为艾拉维斯(Elvis)。
归入种标本
归入种正型标本:ML 1100,一枚不完整的左侧上颌骨,保留了一枚突出的牙齿和一枚较小的牙齿。头后骨骼有一枚近端尾椎。
归入种归入标本:ALT-SHN.116右侧上颌骨。
归入种归入标本:ML 962,一枚齿冠。
归入种归入标本:FUB PB Ther 1,一枚侧牙。
归入种归入标本:ML 430,不完整的胫骨。
归入种归入标本:ML 632不完整的股骨。
归入种归入标本:ML 1186胚胎的头骨和头后骨骼材料。
形态特征
蛮龙具有以下特征组合与其它兽脚类相区分:上颌骨眶前窝内具有一个非常浅的上颌窝。上颌窝之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脊,位于眶前窝的前腹侧角。齿间板的长度达到了上颌骨体内侧壁的二分之一。后部背椎和前部尾椎的椎体侧面有较明显的窝,窝内有气孔。高度骨化的耻骨坐骨板(puboischiadic plate)。坐骨远端具有发达的外侧脊。
格氏蛮龙与谭氏蛮龙的主要区别在于:上颌骨的齿槽数量小于11。上颌骨内侧棱的前端缺少一个发达的脊。前内侧突的背侧和内侧脊没有向后延伸。齿间板不具备“V”字形的腹边缘。
系统发育位置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蛮龙属于巨齿龙超科,巨齿龙类,巨齿龙亚科,与巨齿龙拥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非洲猎龙亚科的成员亲缘关系较远。
生殖生物学
2013年的一项研究报道了一件蛮龙胚胎与蛋窝关联的标本。能够确定恐龙物种的蛋窝或者蛋化石非常稀少,因此这一发现无疑增加了一个新的很重要的数据,同时也填补了兽脚类生殖特征演化早期的空白。蛮龙的蛋壳仅由一层构成,其壳单位的形状参差不齐。蛮龙蛋的蛋壳具有较大的孔隙度,这说明蛮龙的蛋窝可能与现生鳄鱼类似是全封闭的巢穴(全封闭的巢穴由于透气性差,因此蛋需要更大的孔隙度来进行气体交换)。结合蛮龙的系统发育位置和其它兽脚类蛋壳的结构,可以定性推测兽脚类蛋壳结构的演化过程:早期兽脚类的蛋壳仅具有一层,而基干鸟兽脚类的蛋壳开始分化为锥体层和柱状层,进步的副鸟类,如伤齿龙的蛋壳结构与鸟类类似,除了锥体层和柱状层以外还具有外层。
与其它大型兽脚类的共存
在北美洲,蛮龙与异特龙,角鼻龙和食蜥王龙被发现于同一地层。研究者认为,这几种大型捕食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位分离,如蛮龙和角鼻龙可能更倾向于在水道附近活动,而异特龙更倾向于在干燥的冲积平原活动。另一项研究也指出异特龙更倾向于在内陆活动,而蛮龙更倾向于在海岸线附近的地区活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1:46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