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现代画家齐白石于1951年为
老舍画的水墨画;后来收入《
齐白石全集》中,是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
中国现代文学馆。
大事记
画作内容
该画画面上,留有大块的空白,即天和水的地方不着墨色,留出白纸。在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流泉中自上而下画有六只蝌蚪,摇动着小尾悠然而下,蝌蚪们在急流间活泼地戏水玩耍。画面左下角的题跋为:“蛙声十里出山泉 查初白句 老舍仁兄教画”。
创作背景
1951年夏天,老舍到齐白石家做客,老舍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
次实君溪边步月韵》,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齐白石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根据老舍写给齐白石的信件内容(蛙声十里出山泉,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的“出山泉”三字得到了启示,在“泉”上作文章。齐白石经过深思熟虑,画成了《蛙声十里出山泉》。
艺术鉴赏
画作思想
《蛙声十里出山泉》紧紧地抓住对象的特点,把它反映出来,即写物的神。画面中物象是经过画家深入、准确的分析,所以对于所画的对象就能够非常熟悉,充分地体会和掌握对象的特殊本质及鲜明特征。画家作画的时候,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表现的对象中去,把对象的形和神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
艺术特色
《蛙声十里出山泉》远远望去,整幅画面黑白分明。画面中没有青蛙,而是淡墨渲染的远山,近处的山涧乱石则用浓墨晕染,使观者的视觉注意力一下子跳跃到了近前;再看那行云流水般的波纹以及浓墨点染的蝌蚪,宛如一首天然形成的五线谱。有水就有蛙,所以蛙就在那泉水中,而奔流的泉水,何止十里,给观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在该作品中,齐白石不仅从外形上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再现,更把握住了绘画对象的瞬间之美。那几个蝌蚪,看似由几个随意的墨点染成,但是就是这几个墨点,仿佛是山之“精”,水之“魂”,在高山沟壑、急流清泉间,自由地摆动着尾巴,激昂勇进,欢快愉悦之情跃然纸上。
该作品画面中天和水的地方被处理成部分留白,这样的构图方式,使画面产生缥缈的空灵感,从而给观者一个较大的想象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画面的主体内容,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于是能够感觉到山林间,水气环绕的湿润气息。与此同时,观者更感受到齐白石富有童趣的情感投入,大块的浓淡相宜的墨色、潺潺灵动的流水,一蹴而就,所有这些都是齐白石对蝌蚪千锤百炼之后的艺术表现。
后世影响
1980年1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齐白石作品选》特种邮票,其中有《蛙声十里出山泉》邮票。
历史传承
《蛙声十里出山泉》最初由齐白石赠予老舍,在老舍客厅挂出之后,曾轰动一时。这张画后来常常挂在老舍客厅西墙上。后来为了安全起见,根据
胡絜青的建议,由老舍之子
舒乙将该画交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
重要展览
2015年2月2日至2015年3月15日,该画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人民的艺术家——老舍、胡絜青藏画展”中展出。
作品评价
《蛙声十里出山泉》从简单的二维空间跨越到了四维空间。(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吴洪亮 评)
《蛙声十里出山泉》中,画家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诗情画意榫凿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此画秉承了中国画“重墨不重色”的特点,巧妙而娴熟地用墨,使画面有了色彩的感觉。(盛文林编著《绘画艺术欣赏》 评)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他用高超的技法展现了一幅精彩绝伦的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的画作。(《
山西老年》 评)
作者简介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等,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早年曾做过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主要人物画有《抱琴仕女图》《农耕图》《五柳先生像》《西施浣纱图》《鱼钓图》《钟馗醉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