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冯至创作诗歌
《蛇》现代诗人冯至是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此诗是一首吟咏爱情的寂寞的诗作,主要抒发了寂寞的甚或是苦闷、但亦是美好的单恋情思。诗人选取“蛇”这一冰冷不语的意象表达相思的寂寞、热烈、苦闷、期盼等错综的情感、情绪。既有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意境,又创造性地在表现手法上融合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要素,使此诗饱含着象征性和诗意。
作品原文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的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创作背景
此诗是冯至早期抒情诗的名篇,写于1926年,对当时激情宣泄的“五四”诗歌是一种反拨。作为一个接受了“五四”现代意识的时代青年,他有着美好的理想,然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实生活使冯至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思索之中,并将其渗透到此诗的内容与形式之中。
据说作者当时是看了一幅画,他根据这幅画写了这首诗。此诗后被收录于作者1927年4月北新书局出版的《昨日之歌》诗集中。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吟咏爱情的寂寞的诗作,在《蛇》这首诗中,作者一改人们心目中蛇的原形,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据作者日后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主要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
青春是美好的,但往往也是寂寞的甚或是苦闷的,因而这样的诗对年轻的读者会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但是对于自己的早期诗作,冯至后来并不满意。冯至在解放后写的《冯至诗文选集·序》里曾这样说:“诗里抒写的是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如果说它们还有些许意义,那就是从这里边还看得出‘五四(即五四运动)’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不过,这已道出了《蛇》这样的诗的意义。
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一大特色就是它奇特而幽深的比喻:诗人将暗恋之思说成是“寂寞”,并将其比喻成“蛇”,其想象是奇特的。诗人不仅用“蛇”来比喻自己的寂寞,在接下来还说“它是我忠诚的伴侣”,这不仅表达了某种感激之情,而且还暗示出寂寞之深;而诗人的寂寞是和一种热烈而又默默的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未经表达的爱,也就是人们说的“单相思”。单相思很伟大,因为它培养了想象力。
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
第二节写“蛇”的“乡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蛇与秀发的关系一般会让人们想起古希腊美妙的神话,有着姣人可爱面容的美杜莎,其秀发上却是无数吐着红信的毒蛇,见到她真实面容的人瞬间化为石头,美与恶的合体之神是非常令人神奇的。或许冯至的蛇与秀发的想象也受到此神话的启示吧。
诗的最后一节写“蛇”的归来,用“月影”的比喻,不仅写出了蛇的轻盈、迅捷,也写出了它的灵性,“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这样,从诗一开始的“你万一梦到它时”又回到了对方的梦,全诗就这样写出了一种“互梦”:“蛇”梦到了那“茂密的草原”,而对方也梦到了这条“蛇”;更为奇异的是“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诗写到这里,由朦胧的情调和奇异的想象落脚到一个具体的意象,色调也一下子加重了。请注意用在这里的“绯红”,人们很难设想它置换成“蓝色”“白色”甚或“红色”,因为它恰好传达出全诗那种浓郁的羞涩的情感色调。读了这首诗,人们不仅感到作者的内向,也深深感到了梦到这条蛇的“她”的羞涩。“绯红”,恰好是一种羞涩的色调。
的确,“用浓重的色彩和阴影来表达出一种沉郁的气氛,使人读后长久为这种气氛所萦绕”,这就是《蛇》这首诗给人们的感受。它写出了无言的寂寞,也写出了爱的深沉;它有着奇异的想象,也刻画下它投下的浓重阴影。据诗人说,他是看到一幅衔着一朵红花的蛇的木刻画后写下这首诗的。但是,这只是对他全部生活的一个触动。从一幅画到一首诗,这中间仍有着许多难以言传的秘密。
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它既有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意境,又在表现手法上创造性地融合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要素,使这首爱情诗饱含着象征性和诗意。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式,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带给读者的是柔情、是爱、是美。
名家点评
当代诗人何其芳《诗歌欣赏》:“《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
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根柱《地球上的王家庄》:“《蛇》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爱情诗,诗中青春时代那种深深的苦闷、纯洁而羞涩的爱恋和奇异的想象力无不实践着冯至二十年代的创作主题:青春与爱。”
华东师大《中文自修》杂志编辑、副编审、《上海诗人》编辑李天靖《我与光一起生活 中外现代诗结构·意象》:“冯至前期的诗的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有感伤的意味。诗人在诗中的超乎常人的心理,均因相思之切所引起,由此创造了蛇这个令人惊悚的意象,这种陌生化的处理,也即艾布拉姆所说,“使得平常所认知的世界‘变得陌生’从而更新了读者已丧失了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但却折射出诗人的一种病态之美的倾向,似梅什金公爵之于娜司泰谢·菲里波芙娜。”
后世影响
《蛇》后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科书中。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年),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192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转入本科德文系,1930年赴德国攻读文学与哲学,五年后回国,先后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附设高中、西南联大外文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后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早在大学学习期间即开始新诗创作,1923年参加浅草社1925年参与组织沉钟社。鲁迅曾赞誉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主要诗集有《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北游及其它》《西效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中篇小说《伍子胥》散文集《东欧杂记》学术著作有《杜甫传》、《论歌德》《冯至学术论著精华录》,翻译作品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9:1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