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西北灯影峡中著名景点,其泉水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四”(《茶经》有云:“陕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
虾蟆,亦称蟾蜍,俗称蛤蟆。在湖北宜昌市西北灯影峡上段,江边原有一大石豁然挺立,好似一只张口吐舌、睁眼鼓腮的虾蟆。奇的是虾蟆背后岩石中有一股泉水四季长流,水味甘甜。泉水从虾蟆后面的岩石中浸透而出,又从虾蟆口中流入江水中。用此水烹茶,茶香;用此水酿酒,酒醇。
当地流传有虾蟆碚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月宫里有一只小虾蟆。小虾蟆很想到凡间去看看,可是,嫦娥不同意。一天,趁嫦娥去王母娘娘那里赴蟠桃会,小虾蟆悄悄地溜出了月宫,来到三峡游玩。嫦娥赴会结束返回月宫,发现小虾蟆到凡间去了。嫦娥大怒,她令吴刚追到凡间去惩诫小虾蟆。吴刚手提斧头追上小虾蟆,命令它回月宫去。小虾蟆不从,他俩打了起来。最后,吴刚用斧头打昏了小虾蟆,回月宫复命去了。一位老汉上山砍柴,无意间发现了受伤的小虾蟆,他把小虾蟆救回了家,经过老汉与全村乡亲们精心养护,全力治疗,小虾蟆身体迅速恢复。小虾蟆身体康复后,为谢砍柴老汉救命之恩,决意留在人间,报答乡亲们。小虾蟆就蹲在江边,不断吐出从月宫里带来的仙水,让乡亲们饮用。日久天长,小虾蟆就化成了一尊石虾蟆。这地儿,当地人称虾蟆碚。于是,人们唱起了五句子歌怀念小虾蟆:
峡江有个虾蟆碚,
虾蟆采来月宫水。
泡茶茶碗凤凰叫,
煮酒酒杯白鹤飞。
十里飘香人也醉。
最早认可虾蟆碚泉水品质优良是唐代茶圣陆羽。他在《茶经》中写道:“陕州(音xiázhōu,今宜昌县)扇子山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
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对虾蟆碚描述:“登虾蟆碚,《水品》所载第四泉是也。虾蟆在山麓,临江,头鼻吻颔绝类,而背脊疱处尤逼真。造物之巧,有如此者。自背上深入,得一洞穴,石色绿润,泉泠泠有声,自洞出,垂虾蟆口鼻间,成水帘入江。”为虾蟆碚,他还写诗一首:
不肯爬沙桂树边,朵颐千古向岩前。
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
啮雪饮冰疑换骨,掬珠弄玉可忘年。
清游自笑何曾足,叠鼓冬冬又解船。
——陆游《虾蟆碚》
苏东坡亦有同名诗作,也同样是吟咏虾蟆碚的:
蟆背似覆盂,蟆颐如偃月。
谓是月中蟆,开口吐月液。
根源来甚远,百尺苍崖裂。
当时龙破山,此水随龙出。
入江江水浊,犹作深碧色。
禀受苦洁清,独与凡水隔。
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
——宋·苏轼《虾蟆碚》
范成大在《吴船录》中,对虾蟆碚有记载:“虾蟆碚在南壁半山,有石挺出,如大蟆,呿吻向江。泉出蟆背山窦中,漫流背上散下。蟆吻垂颐颔间如水帘以下于江,时水方涨,蟆去江面才丈余,闻水落时,下更有小矶承之。张又新《水品》亦录此泉。蜀士赴廷对,或挹取以为砚水。”
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任国史馆篡修的陶澍(是年32岁)担任四川乡试副主考,他对虾蟆碚记录比较详尽:“二十里,南沱三漩,入扇子峡。山高五百仞,名曰石鼻山,临江阻险,上有巨石,横六七十丈,如排筏然。峡口有和尚、道士二石,对峙江滨,皆绝肖。五里,虾蟆碚。山麓豁开一洞,蟆居其中,作黄金色。泉从颐间喷薄而出。《水品》谓为天下第四泉。”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东湖县志》载:“虾蟆泉,在虾蟆碚,其色清,其味美,即陆羽品水味,所谓天下第四泉也。”
可惜的是,在峡江航道整治中,虾蟆碚作为障碍被炸除。
如今,仅剩虾蟆碚后之洞穴,泉水尚存,可叹可叹!
另据清同治三年续修本《东湖县志》,“县西四十里第四泉洞内产石,堪作砚”,称为“虾蟆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