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街道办事处属于
宣威市区的南大门,处于东经103˚40΄13˝――104˚20΄30˝、北纬25˚50΄――26˚24΄35˝之间,是
宣威较大的一个平坝,境内最高海拔2700米,最低海拔1961米,形成西南高,东北低的扇形区域地势。国土面积29.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055.65亩、林地11396.50亩,年平均气温13.4℃,属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全年霜期140天左右,有霜日40天左右,日照2018小时左右,年降雨量900毫米左右。宣—天高等一级公路、贵昆铁路穿村而过,虹-落柏油公路顺村而行,出入周边乡镇相当便捷,辖区内水泥路面平坦无碍、四通八达,车行人走十分方便。
明朝以前,虹桥无人长期定居。明朝洪武十五年,明王朝置卫通驿,虹桥划入官道辖区设“站”,称“洪化站”,才开始定居了中原汉族人,从此,虹桥就成为中原汉族开发云南,成为与外界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商贸等传播和交流的必经之道。清朝雍正四年(1726),“洪化铺”改为“洪桥铺”。清朝嘉庆二十三年(1818),因夏雨过后,常有一彩虹呈现在虹桥东面的上空,景象十分壮观,故改“洪桥铺”为“虹桥铺”。民国末年(1941),虹桥与榕城、板桥同时成为建制镇。新中国初年(1952),虹桥与板桥又同时成为建制乡。
由于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虹桥开化较早,发展较快,清末民初,这里的铸造、锻打业就晓有名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搞耕制改革,旱粮生产处于全县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长足发展,建材、化工、冶炼业迅速崛起,对虹桥经济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2年10月,原板桥镇的虹桥、马房两个办事处合并成立了虹桥街道办事处,辖虹桥、北云、月牙3个居委会和马房村委会,共40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2011年末有16072人。辖区内有企业6个,近700名从业人员;一所中学(
宣威九中),二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共有近3000名在校学生。
“虹桥”吉祥而富有诗意,虹桥街道办事处地处
宣威腹地,又是交通要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虹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自街道成立六年来:虹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9年经济总收入5911万元,固定资产投入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文化事业统筹发展;深化“平安创建”,社会秩序有乱而治;党建、组织、宣传、精神文明工作成绩显著。
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全街道人民将在团结进取、求真务实的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密联系实际,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工作全局,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围绕“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强化劳务输出、商贸服务、特色农产品开发和加工运销、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四条增收渠道,着力夯实农田水利、交通网络、集镇建设三大基础,依靠科技增效益,突出特色闯市场,改革开放促活力,统筹发展创和谐,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彩虹映九霄、金桥通大道”,虹桥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