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水”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
水资源数量,即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虚拟水量。1993年由
英国学者约翰·安东尼·艾伦提出,用于计算食品和消费品在生产及销售过程中的用水量。
最新信息
最新研究表明,生产1吨小麦需要耗费1000吨的
水资源,1吨玉米需要耗费接近1200吨的水资源,1吨稻米需要耗费2000吨的水资源。
虚拟水战略是指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
概念
“虚拟水”是
英国学者约翰·安东尼·艾伦(Tony Allan)在1993年提出的概念,用以计算食品和消费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用水量。2002年以虚拟水为主题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在
荷兰召开。2003年3月在
东京举行的第三次世界水论坛上对虚拟水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2008年3月19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
水资源研究所宣布,提出该概念的约翰·安东尼·艾伦获得2008年斯德哥尔摩水奖。 “虚拟水”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
水资源数量,即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虚拟水量。因此,“虚拟水”用来计算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
水资源数量。这一概念认为,人们不仅在饮用和淋浴时需要消耗水,在消费其他产品时也会消耗大量的水。比如,一台台式
电脑含有1.5吨虚拟水,一条斜纹
牛仔裤含有6吨虚拟水,一千克
小麦含有1吨虚拟水,一公斤
鸡肉含有3到4吨虚拟水,一公斤
牛肉含有15到30吨虚拟水。
从虚拟水的概念可以看出,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其他商品中,相对于实体
水资源而言,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用工具。传统上,人们对水和粮食安全都习惯于在问题发生的区域范围内寻求解决方案。
虚拟水战略则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寻找与问题相关的影响因素,从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寻找解决区域内部问题的应对策略,提倡出口高效益低耗水产品、进口本地没有足够
水资源生产的粮食产品,通过贸易的形式最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虚拟水贸易对于那些
水资源紧缺地区来说,提供了水资源的一种替代供应途径,并且不会产生恶劣的环境后果,能较好地减轻局部水资源紧缺的压力。
发展
“虚拟水”是英国学者约翰·安东尼·艾伦(Tony Allan)在1993年提出的概念,用以计算食品和消费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用水量。
2002年以虚拟水为主题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在
荷兰召开。
2003年3月在
东京举行的第三次
世界水论坛上对虚拟水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
2008年3月19日,瑞典
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资源研究所宣布,提出该概念的约翰·安东尼·艾伦获得2008年
斯德哥尔摩水奖。
[2]美国是虚拟水最大的出口国,通过牛肉出口,美国出口了约986.7亿立方米的虚拟水。加拿大通过谷物、澳大利亚通过棉花和糖、泰国通过稻米,分别被称为最大的虚拟水出口国之一。水资源紧缺的约旦,通过虚拟水的形式进口了所需的80%~90%的虚拟水。
中国
2004年9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程国栋等在对中国
西北地区水资源形势走势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应大力发展虚拟水交易,来化解中国特别是
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建立基于虚拟水战略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保障体系。
2012年10月,《中国主要木质林产品虚拟水测算和虚拟水贸易研究》一书在北京首发。该书首次提出了森林虚拟水的概念和森林虚拟水的测度理论,森林虚拟水主要是指森林生长过程中蒸发散作用耗费的水资源量,由土壤蒸发耗水量、林冠蒸发耗水量、林木蒸腾耗水量组成。
研究者还提出了虚拟水贸易理论,首次计算出我国主要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中包含的虚拟水
贸易量。依据虚拟水贸易理论,我国木质
林产品虚拟水贸易应以进口为主。
分析
从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分析,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南粮北运”格局是符合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的。而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增长主要在北方,产粮区与
水资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在1985年以前,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占全国粮食生产总量的比重略高于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南方经济高速发展,南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田水利建设比北方明显减缓,导致粮食增产在全国的贡献率大幅度减少。随着南方粮食增产速度的减缓和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逆向组合,导致了南方粮食总量不足,供求失衡。按现在的发展趋势,
缺口还会迅速扩大。
粮食流向格局逆转为“北粮南运”,即粮食增长的主要区域转移到北方,这种格局的急剧变化,使北方地区水土资源地域组合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缺水干旱问题更加严重,
水资源匮乏问题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对未来50年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未来粮食生产总量配置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的区域性转移,北方地区
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又不能得到圆满解决,那么粮食增产计划将会落空。
目前每年“北粮南运”的粮食约1400万吨,若按1立方米的水生产1公斤粮食计,则相当于140亿立方米的水从北方运到南方,这种布局和配置是否合理?这涉及区域水土资源及国家宏观决策问题。因此,研究利用南方丰富的
水资源,重振南方粮食生产,提高南方粮食自给能力,减轻北方农业用水压力,是我国区域水土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之一。
虚拟水是
英国学者Tony Allan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新概念。目前较为准确的定义为: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
水资源数量,被称为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虚拟水量。
2002年以虚拟水为主题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在
荷兰召开。
2003年3月在
东京举行的第三次世界水论坛上对虚拟水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
最新新闻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
水资源研究所19日宣布,提出“虚拟水”概念的
英国学者约翰·安东尼·艾伦获得2008年斯德哥尔摩水奖.
艾伦1993年提出“虚拟水”概念,以计算食品和消费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用水量。这一概念认为,人们不仅在饮用和淋浴时需要消耗水,在消费其他产品时也会消耗大量的水。
艾伦目前在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担任教授,被称为当今全球
水资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特征
虚拟水的特征主要有三点:
第一,非真实性。顾名思义,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虚构的水,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因此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
外生水”。“嵌入水”指特定的产品以不同的形式包含有一定数量的水,如生产1kg粮食需要用1000L水来灌溉,1kg牛肉需要消耗1.3万L水,这就是在产品背后看不见的虚拟水。“
外生水”暗指进口虚拟水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非本国或本地区的水这一事实。
第二,社会交易性。虚拟水是通过商品交易即贸易来实现的,没有商品交易或服务就不存在虚拟水,并且强调社会整体交易,非个体交易,商品交易或服务越多,虚拟水就越多。
第三,便捷性。由于实体水贸易运输距离长远、成本高昂,这种贸易通常是不现实的,而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其他的商品中,相对于实体
水资源而言,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用工具。
影响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资源研究所认为,“虚拟水”概念对全球贸易政策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促使人们改进水政策和对水资源的管理,提高了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率。
“虚拟水”概念提出以来,其理论已经在
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约旦和
以色列等一些干旱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制定了规划政策以减少高水分产品的
出口,特别是农作物的出口。实际上这些国家已将虚拟水视为非常重要的、增加的
水资源,他们以虚拟水形式进口的水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出口的虚拟水量。
据有关专家估算,
中东地区每年靠粮食贸易购买的虚拟水数量相当于整个
尼罗河的年径流量。因此,通过增加虚拟水,可以平衡区域
水资源,缓解缺水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短缺,保障当地水资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