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拼音:lǔ),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最早见于
甲骨文。本义是指战俘,引申为奴隶,奴仆,敌人,虏获,后也指
蛮族。
形声字。战国文字从戌,从毌,从力。上面的“‘图A’(虍)”像虎头之形。《
说文》:“虏,获也。从毌,从力,虍声。“毌”是甲盾之义,所以“虏”字的本义就是指战俘。《包山楚简》19:“娄‘图B’虏。”“虏”用为人名。也引申为“仇敌”之义,如“敌虏”。由于古代战俘常被用作奴隶,故“虏”也引申奴隶。《史记·李斯列传》:“严家无格虏者,何也?”司马贞索隐:“虏,奴隶也。”后也指蛮族。《后汉书·李膺传》:“羌虏及疏勒、龟兹。”因“卤”常假借为“虏”,亦指“卤”,表示“掳掠”之义。《史记·韩长孺传》:“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现代汉语简化为“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