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节是汉语词语,拼音是hǔ jié,释义是指周代山国使者出行时所持的符节,或泛指
符节,出自《
周礼·地官·掌节》《
赠僧皎然》《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等。
居住在
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属罗罗濮支系,自称“阿罗”。据说阿罗人的祖选居住再生山密林中,常被豺豹蟒蛇惊扰,阿罗人防不胜防。后来阿罗人把猎到的虎皮剥下来,套在身上跳起“虎舞”,以守卫寨子,并表示阿罗人都像虎一样勇猛,不惧怕任何邪恶,阿罗人得到动物之王的守护,寨子安宁了,庄稼有了好收成,牛羊也平安了,寨子中出现一片吉祥景象。从此他们就把跳虎作为节日固定下来,并伴以乐曲和
大锣笙,使之更生动活跃。
虎舞(又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开始,每日增一虎(伊始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执以“崩咚”铃的长者作前导(也称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纹,披虎皮。如一时难得众多虎皮,就用毡子代替。跳虎节时,前村户户敬香供“虎神”,每户从门前到屋里都要跳一场虎舞,以驱邪除祟,求虎神守卫。夜晚,田间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绕寨而舞。15只虎都出场后,雌雄老小一应俱全(喻后又来着)全村为来日的兴旺景象摆酒庆祝,狂欢一夜。
彝族虎节属虎图腾的遗风,作为民族民间活动,
跳虎笙受到群众喜爱。
释义:(1). 周 代山国使者出行时所持的符节。
【出处】:《
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
土国用人节,泽国用
龙节,皆金也。”
郑玄 注:“使节,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
孙诒让 正义引
江永 曰:“此即
小行人之虎、人、龙节,列国之使,各用其虎、人、龙节,以为行道之信。观其用虎节,知其自山国而来,人、龙亦然。”
【示例】:宋
王安石 《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首路龙旗盛,
提封虎节严。赐衣缠
紫艾,卫甲缀朱綅。” 清
汪懋麟 《送舟次二兄册封琉球》诗:“稽颡请封圣人喜,虎节特令
儒臣持。”
节,是古代用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是我国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目前我国已出土的节有:管形节、
龙节、虎节等。这些节多出土于湖南、湖北、安徽等
楚文化区域。
它用青铜铸成扁平板的老虎的形状,虎成
蹲踞之势,虎口大张,尾部弯曲成“8”字形。虎身上的斑纹铸有弯叶形浅
凹槽,内贴金箔片,双面共用60片。虎眼、虎耳均由细金片勾勒出。
在虎节的正面有
错金的铭文“王命命车途”,从铭文可知,它是一件调动车马的信符。
南越王墓出土的这件虎节,从文字、纹饰等方面看,与楚文化有渊源关系。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
错金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