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Curtis)是属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虎耳草属(Saxifraga)的多年草本植物,因其叶形似老虎耳朵而得名,别名有天青地红、通耳草等。虎耳草为多年生草本,高8-45cm。虎耳草的叶基生,具长柄,叶片近心形;叶浅裂,裂片边缘有毛;腹面绿色被腺毛,背面通常红紫色,被腺毛有斑点;叶具掌状达缘脉序。花为聚伞花序,呈圆锥状;花两侧对称,花瓣白色,中上部具有紫红色斑点,基部具黄色斑点;5枚花瓣,其中3枚较短,卵形,先端急尖。果为蒴果,卵圆形,先端2深裂,呈喙状。花果期4-11月。
形态特征
虎耳草为多年生草本,高8-45cm。
叶
虎耳草的叶基生,具长柄,叶片近心形、肾形至扁圆形,长1.5-7.5cm,宽2-12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近截形、圆形至心形,叶浅裂,裂片边缘具不规则齿牙和腺睫毛,腹面绿色,被腺毛,背面通常红紫色,被腺毛,有斑点,具掌状达缘脉序。
花
虎耳草的花是聚伞花序,呈圆锥状,长7.3-26cm,具7-61花;花序分枝长2.5-8cm,被腺毛,具2-5花。花梗长0.5-1.6cm,细弱,被腺毛;花为两侧对称;萼片卵形,先端急尖,3脉于先端汇合成1疣点;花瓣白色,中上部具紫红色斑点,基部具黄色斑点;5枚花瓣,其中3枚较短,卵形,先端急尖。雄蕊长4-5.2mm,花丝棒状;花盘半环状,围绕于子房一侧,边缘具瘤突;子房卵球形,花柱2个,叉开。
果实
虎耳草的果为蒴果,卵圆形,先端2深裂,呈喙状。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虎耳草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至温带地区,如东亚国家中国、日本、韩国等,后被引入到非洲(如那利群岛)、欧洲(英国、瑞士、意大利等)、美洲(美国、哥伦比亚)。
中国分布
在中国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生长环境
虎耳草常生于海拔400-4500m的林下、灌丛、草甸和荫湿岩隙。
生长习性
虎耳草喜阴凉,忌高温,适宜生长温度为10℃~25℃,最适宜光照强度为3000~3500LX。此外,虎耳草适宜生长在中性偏酸,速效磷、钾含量高的黄壤土中。虎耳草耐寒性较强,能自然安全越冬,盛夏季节生长停止,出现休眠,其生长高峰期为冬半年;同时具有较强的抗旱力,这可能和虎耳草叶片肉质、肥厚有关。花果期4-11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野生虎耳草可以通过昆虫传粉产生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也可以通过匍匐茎增殖,进行无性繁殖。虎耳草利用基部萌生细长茎蔓繁殖,以匍匐茎顶生,新植株着地自我繁殖生长迅速、自然成群。
人工繁殖
虎耳草的人工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在春季3、4月撒播播种,播种后覆土1-2cm,发芽适温为13-18℃,保持土壤湿润,在合适环境下约2星期出苗。
分株繁殖:全年均可进行,选择根系发达且生长健壮的植株,将匍匐枝长出的幼苗剪下作为种苗,株行距为17cmx17cm,浅栽,把须根压在土里;保持环境湿润。
栽培技术
整地与栽种
虎耳草喜阴湿爽环境及富含腐殖质的疏松士壤,因此需选自然遮阴或人工遮阴的环境;种前先翻地整畦,畦面上铺一层山泥,与表土拌匀耙平,按1尺行距开浅沟,株距4-5寸。
栽种时可用撒播播种,也可用匍匐茎自然生长的小植株取下作为种苗;春夏秋三季均可以栽种。
田间管理
定植后随即浇水,保持基质相对持水量为60%-80%,见草即除,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采用人工除草;注意防止松动种苗根部,宜左手先按住种苗基部,右手再拔除杂草,以免影响种苗生长。定植成活后,合理施用尿素、复合肥和叶面肥。
病虫防治
虎耳草的病害主要有灰霉病、叶斑病、白粉病和锈病,虫害主要有菜青虫。防治灰霉病和叶斑病可用代森锌;防治白粉病用粉锈宁进行喷施,同时要改善种植条件,通风透光,降低环境湿度。防治虫害可用氧化乐果乳油或敌敌畏乳油防治。
收获加工
虎耳草一般都是随采随用,但也可以在夏天开花前,集中采收一批,晒干入药。采收时应留下小苗和匍匐茎。
主要品种
中国虎耳草国际登录的品种目前只有三个,这三个品种分别是”黑魁”(Saxifraga stonolifera ‘Hei Kui’)、“雪纹”(Saxifraga stonolifera ‘Xue Wen’)和“天目恩赐”(S.stonolifera ‘Tianmu Enci’)。”黑魁”是中国于2014年国际登录的品种,也是首个中国国际登录的虎耳草品种;“雪纹”和“天目恩赐”则是在2022年第28期的国际虎耳草协会的《虎耳草杂志》上刊载的由田代科申请登录的两个虎耳草品种。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虎耳草耐低温,越冬性能好,生态适应性强,观赏点突出;因此既可地栽用作地被,也可盆栽制作盆花、盆景。同时虎耳草叶片和株形奇特又耐阴,还适合在园林垂直绿化中应用。
药用价值
虎耳草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物,有较大的药用价值,主要有效成分为异香豆精类、酚酸类、萜类和黄酮类等化合物。在《中药大辞典》中有记载,虎耳草的全株可入药,其味苦、辛,性寒,有小毒;有疏风、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可治疗风热咳嗽、肺痈、吐血、聘耳流脓、风疹、丹毒、痔疮肿痛、外伤出血等伤病。